第四十三章 为之敛衽的《南华真经副墨》

加入书签


陆西星写了很多东西,先说说《南华真经副墨》。

   古今对老庄注解的人是极多的,估计道友们都看到过一些吧。不同时代的人,对这两部道家经典的理解不同,注解的角度也不同。从晋代郭象开始抛出《庄子注》以后,便开启了用老子来解读庄子的先河,引得不少人跟风,纷纷尝试从这一角度理解庄子,对后人理解庄子打开了一道新的门户。

   到了唐宋时期,老庄研究热度几乎达到极致。前面重点讲过重玄思想,以成玄英为代表的一批人进一步发挥了郭象的观点,一句“古之博大真人哉”是庄子对老子和关尹的认可,意思是说庄子特别佩服老子,意味着用老子解释庄子是合理的。

   不仅道教界一直在研究老庄,儒学界的王安石、吕惠卿等等也都喜欢以老解庄。当然了,直到陆西星开始注解之前,前人们对庄子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最主要的就是一直停留在碎片化这一层次上,就是仅仅对庄子的一些片段用老子来注解,还不能推广到全篇的范畴。

   在副墨的序中,陆西星讲得很明白:“昔晋人郭象首注此经,影响支离,多涉梦语;鬳斋《口义》颇称疏畅,而通方未彻,而况其散焉者乎?星款启寡闻,素无前识,而二氏之学,载之末年,颇窥堂奥,乃复添注是经,补救偏弊,以匡昔贤之不逮。”

   其实古人,特别是文人大多都还是以谦虚为美德的,不过这几句话陆西星也把自己为什么要注解庄子表达得很清楚了。在后人看来,陆西星自认和庄子是同道中人,所以与庄子有着某种情感上的共鸣。比如二人都不愿意去官场打滚,一样的洒脱,当然了还可能是因为陆西星更穷一些,所以他很喜欢庄子,在“窥得庄子《南华》要旨”后感到不吐不快,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副墨一书。

   在开始注解之前,陆西星心里已经设计好了总体框架,也是受郭象启发,首先把庄子的三十三篇按内容整理后,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八个字为主脉络排序,分成了八卷。各篇章的格式也基本一致,都有题注、段注,篇尾也会再加注评,每一句每一字都有精妙的注解,同时还注意到了前后贯通,相互呼应。

   道学研究者萧天石说,陆西星的注解就好像一串铜钱,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在细节方面,陆西星同样做得极为细致,比如在注解的每一段落的开头,第一句基本上直接把本段的核心内容交代清楚。语文老师经常总会给学生布置总结中心思想的作业,如果放在副墨里直接把第一句话抄上就oK了。

   有了中心思想以后,接下来会围绕它对整段加以展开,详细讲解。如果遇到重点、难点的部分,陆西星还会用问答的方式,抽丝剥茧,一步一步地讲清楚。特别是在讲内篇的时候,这一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

   陆西星的注解还非常生动,这也不奇怪,因为庄子自身就比较有意思。在他看来,庄子中只有寓言、重言和卮言“三等说话”,里面那些抽象的东西也能讲得很有意思。

   随便举个例子,对道的理解是个很有难度的课题,因为这是一个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而修道又是一件具体的事情,如何通过具体的一些方式、方法达到抽象的道的境界,显然一般人理解起来就有困难了。陆西星就通过说理的方式来讲解如何修道这个问题的。

   大家都知道熟能生巧,有很多例子,比如卖油翁、疱丁解牛、吴带当风、百步穿杨……各行各业都有一些把技艺熟练到极致的人物,我们对这些并不会有理解上的困难。陆西星说了,那个庖丁的技术已经相当精熟了,用精熟也不足以形容,因为他那种看起来血淋淋地解牛的动作已经达到了自然得忘乎所以的境界,旁观者都会忽略正在杀牛的这件事,眼里看到的只是一个人在那里跳天鹅湖。陆西星说,这个疱丁已经可以称为得“道”了。

   意思是什么呢?如果一个技术工人,通过长期地、不懈地、刻苦地努力,“技进而精”,等到他达到了那种技术的极致,高得不知道上面还有没有方向的时候,此时他就把一种生存的技术上升到了艺术的层次。如果说技术是一种形而下的存在,大家都很好理解,而艺则是上升到形而上一种层次了,这就需要悟性和理解力了,而这就是得道的过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