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当道教遇上满清 1

加入书签


前面讲到,正统道教经过有明一代的发展以后,随着明代的衰落和灭亡而衰落下来,在清代也一直没有机会改变这种颓势。

   明清易鼎之际,华夏大地再一次被异族践踏,直到发生了着名的嘉定三屠的惨剧,广大儒士们才发现一个痛苦的选择题摆在了面前:是留头还是留发,或者说是要命还是要面子。

   肯定有选择留头发的,这些是有气节的人,成为后世文学、影视作品中的一个个正面角色。

   留头的人则更多,并且大家也慢慢承认了满人的正统,习惯了留根猪尾巴的日子。

   当时还有一批人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逃禅”或“逃道”,那些不肯剃半边头发的士大夫们或者当道士,或者剃光头发当和尚,保存所谓的气节。反正这些人为道教,为临济、曹洞补充了大量人才,比如着名的方以智、傅山等人就是代表,其实这个逃字用得相当恰当。

   有了这些前朝遗民,而且是大量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加入,对清初的佛教和道教来说就是高素质的人才、新鲜血液的加入,必然会对两教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也如此,新丹派出现了,仙佛合宗了,佛道同修的现象也更为普遍了。比如后面要讲的着名的伍冲虚,就发明出来一套天仙正传。但是,这些人的加入也只是促进了道教的世俗化和民间化的进程,对于正统道教来说并没有什么帮助,也根本改变不了皇权对道教的打击的现实。

   逃禅的话题历来研究的学者多如江鲫,讲起来是个大话题,就不展开详细说了,列举几个简单的数字吧:

   据康熙年间的一次普查,当时全国敕建的大型寺院就有6073座,小一些的则有六千四百零九座(这里不能直接写数字,您懂的),当然这个大小规模的依据是什么就不太清楚了。另外,还有大量的违章建筑,私建的大型寺院是8458座,小型的寺院更达到恐怖的座。小学数学来了,这些寺院加起来是座。

   寺院就有这么多了,那么和尚呢,和尚是名,女尼是8615名,加起来就是名。可能有道友问,这一平均,一座庙里还不到两个和尚呢,数不对吧?其实这是算的有身份证的僧人,就是由官府发的度牒的正规僧人。关于清初度牒管理后面还会再讲,当时要取得度牒难度是很大的,所以大量的僧人是没有正式身份的,加上这些和尚僧人的话,全国至少有几十万。

   道士的人数一如既往的比和尚少很多,当时道士一共是名,当然是有度牒的。

   不知道道友们注意到没有,每当改朝换代之初,由于经历过战乱,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就是满清血腥暴力的缩影。清初国内丝毫谈不上统一和安定,直到康熙时南明还一直坚持战斗呢,各地的起义就没断过,甚至连吴三桂都造反了,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统一,才算是海内一统,但也只是一统罢了。所以,清初是百废待兴,最需要的是内政恢复,迅速稳定下来,让百姓有口饭吃。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华夏人民具有超乎想象的自愈力,不用过多干预,放任自由,人们往往会很快地恢复生产,所以大凡开国之君对老子的无为而治都比较认同,让百姓自己休生养息似乎是最快最好的,根本不用着急上火,过多干预反而会帮倒忙。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和宗教背景下,顺治采取了推崇儒学的总体路线。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一月他对礼部官员们说:“儒释道三教并垂,皆使人为善去恶,反邪归正,遵王法而免祸患。”总之是先摆出我要继承华夏光荣传统的样子,大讲伦理纲常,同时把佛、道二教定位在辅翼王化的位置上,可以暂时稳定住清兵入境一路血腥造成的动摇的人心。

   估计也是有试试无为而治的效果的这种想法,顺治就研究了《道德经》,还很认同的搞出来一本《御注道德经》。

   有些道友可能关注过一则老新闻,2008年北京地坛旧书市场火爆,一套《御注道德经》卖了15万元,说的就是顺治的这部作品。后来北京一个拍卖榜单上,这部《御注道德经》的估价差不多到了20万元,很是引发了一场线上线下的热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