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真宗崇道始末 上

加入书签


宋初百废待兴,为了快速完成统一、平息农民起义、缓解或转嫁阶级矛盾,使国家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宋太祖和宋太宗两位皇帝筚路蓝缕,传到宋真宗时期,终于可以轻松一些,可以安心当一位太平天子了。

   真宗是赵光义的三子,上一章也提到了,按道理是轮不到他接班,当他的太子地位确定以后,赵光义顺便给三儿子改名叫赵恒,并且语重心长地说:“名此,欲我儿有常德,久于其道也”。意思很简单,老爸的江山将来是要交给你的,你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延续我现在的治国政策,把我们家的江山守护好啊。

   总体上看,真宗是997年三月继位,前十年,就是到1007年这段时间是他努力工作的第一阶段,也如老爸期望的那样,在政治上沿袭了赵光义的思路,吕端、李沆先后为相,提拔重用踏实稳重的干部,轻摇减役,稳中求进,国内形势向好,家业守得不错,《宋史》中夸了他一句“英悟之主”。第二个阶段是从1008年起到1022年真宗驾崩,这十几年他却开启了崇道模式,甚至不惜劳民伤财,那么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事情得从宋辽一次大战说起。1004年八月,真宗启用毕士安和寇准为宰相,恰好两个月以后辽国二十万大军来袭,双方大战各有胜负。十月,宋军在朔州大败辽军,十一月辽军又在洺州大败宋军,前线基本上就是在河北、山西和河南交界的一线吧。

   眼看军情紧张,真宗真的害怕了,参知政事王钦若等人劝他赶紧收拾收拾往南跑,最好是迁都金陵,离契丹人远点。但是寇准直接参了王钦若一本,极力鼓动真宗亲自出马,并且说打败来犯的辽军后,陛下还可以乘机一举收复幽燕失地,创下名垂万代的不世功业。

   关于燕云十六州的问题前面提到过,收复北方这片土地可以说是任何一位帝王的梦想。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宋朝是重文轻武的,而且很严重,原因大家都知道,当年赵匡胤就是在五代十国那个重武轻文的时代厮杀出来的地位,最后陈桥兵变也是因为手下有兵才当了皇帝。自己当了皇帝,就要防止手下的将军们哪天也把他的天下抢走,因此,重文轻武就理所当然了。随着势力的增加和国内的稳定,赵光义就曾对燕云十六州动过心思,并且于979年和986年曾两次伐辽,可惜都失败了,实在拿辽国没办法,于是就采取了守势,从此“不敢北向”,转而发展内部建设。对了,名将杨业就是986年那次伐辽战死在狼牙村的,当然了,和评书里面讲得故事是不同的。

   真宗被寇准忽悠得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怀揣着创不世功业,完成自己老爸都没能实现的梦想,还就真的跑到前线去了,结果被围在了澶州,差不多就是在河南濮阳市境内。双方打了一个多月,这场大战的细节就不多讲了,宋军的李继隆和辽国的萧挞凛棋逢对手,精彩程度足可写一部小说,结果辽国战神、此次攻宋的先锋萧挞凛被当时的神器床驽射杀了。萧挞凛的意外战死,对于辽国的势气打击沉重,而真宗面对千军万马的血腥战争和辽国的强大可是真的畏惧了,那可不是在舒服的后宫里听听战报能体会得到的。所以,十二月,真宗就乘着稍占上风的时机,派曹利用去和辽国商量了一下,说远亲不如近邻,不要再相互伤害了,你不是穷嘛,你看这样,每年我就大方一点,给你点钱,给你点布什么的,各自退兵好不好,以后我们就是好兄弟了。大辽也同意了,于是双方罢兵,这就是史上的澶渊之盟,自此,战胜方宋朝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叫岁贡。

   当真宗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家以后,本来还是挺高兴的,也很自豪,也由此对力谏自己御驾亲征的寇准非常满意,嗯,寇卿家很不错,是个好同志,从此对寇准就非常信任了。这样一来王钦若就受了冷落了,当然了,王钦若是不甘心坐冷板凳的,而且寇准还向真宗告他的黑状,这可是仇人,仇人受宠了可不行,于是就动了一番脑筋,这一天悄悄地来见真宗。

   王钦若首先回顾了此次出征,指出寇准就是一个赌徒,让皇帝冒险出征,“契丹人的凶狠您也看到了,那一个个的跟凶神似的,稍有不慎您就回不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