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崇佛尊道

加入书签


宋太宗赵光义是大宋朝的第二任老大,976-997年在位,对了,他原名是赵匡义,哥哥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讳匡字就改成了赵光义,据说这还是哥哥赐的名字。等赵光义当了老大以后,又改名叫赵炅,因为宋为木德,据说这样可以让自己的火力更旺,至于是不是嫌弃哥哥给的名字用着不舒服就不知道了,不过他有样学样,顺便给弟弟赵光美改了个名字叫赵廷美。

   按照传统赵匡胤死后应该是由他的儿子接班的,所以赵光义这个皇帝当得本来是不合规矩的,更何况还有个斧声烛影的传说,赵光义就更需要有人来帮自己正名了。所以啊,赵光义继位以后,急需巩固自己的位子,加强自己继位的合法性造势,消除那些不利于自己的负面的影响,所以各路道门高人就成了他的座上宾,首先出场的是张守真。

   张守真仔细分析了当前的情况,自编自导了一个剧本,剧情很简单,大概就是:前几天天上的玉帝曾经派了一位叫黑杀将军的天神下凡找赵匡胤谈话,谈话的中心思想就是表达了“晋王有仁心”,应该“兄终弟继”,也就是说按天意赵匡胤应该把皇位传给弟弟而非儿子,这就是着名的“金匮之盟”。

   经过这一通宣传造势,不但赵光义的继位完全符合了规矩,而且还洗刷了他谋位杀兄的嫌疑,难怪赵光义事后下诏加封这位黑杀将军为“翎圣将军”,还在终南山大搞土建,修了一座宏伟的上清太平宫专门供奉这位有功的神灵了。对于功劳大大滴的张守真,赵光义那是相当满意,赐紫衣,封“崇玄大师”,还把这座新修的宫观封给了他当老大。

   屁股底下稳固以后,赵光义开始加强了和道教的接触,在众多的道门高人中,陈抟无疑是最有名的一位。984年赵光义在京城第一次接见了陈抟,据事后赵光义和大臣们闲聊时透露,他和陈抟二人相谈甚欢。期间陈抟还多次和宰相宋琪等人会晤,这帮子大臣们岂会放弃如此好的机会,多和老神仙接触接触没准就有意外惊喜,于是纷纷向他求教炼养之术。对于这类请教老道士很委婉地拒绝了,大体意思是说,我要是传给你们道法,你们一个一个都把时间放到打坐修炼去了,万一哪天白日飞升,都当神仙逍遥快乐去了,谁来帮着皇帝治理天下啊?你们啊,要好好研究清静无为的治国方法,这才是你们这些人应该做的。

   经过赵匡胤推行清静无为的政策,国家渐渐恢复了活力,所以赵光义和手下的官员们对于道教的清静无为的政治还是非常认可的,所以黄老思想在北宋建国初期,对于稳定政治、恢复经济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陈抟正是看到了华夏最终重新统一并逐渐繁荣起来而非常认可赵家兄弟两人的成绩,说现在的太平盛世,是你们协心同德,勤于政事的结果。赵光义被夸得非常高兴,称他“独善其身,不干势力”,赐了个“希夷先生”的称号给老道士,赏了件紫衣,还派人去把他的云台观装修了一番。

   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赵光义本来想立长子赵元佐的,那位道友可能会问,继承人选定上赵光义怎么不再坚持“兄终弟继”了,不是有“金匮之盟”吗?这您可是冤枉他了,因为弟弟赵廷美早就被他弄了个由头远远赶跑了,最后是郁闷死的还是怎么死的谁知道呢,所以不用考虑弟弟继位这件事了。

   因为叔叔的死,赵元佐却受了点刺激,加上二儿子又病死了,所以赵光义就打算立老三寿王当太子。为了让儿子们都服气,据说他派人请陈抟来,让这个精于相术的老神仙看看哪个王爷最合适当接班皇帝。老道士早就看透世事,知道赵光义想立寿王赵元侃,连表演都懒得做,别的地方根本就没去,直接冲着寿王府去了,而且连大门都没进,也没有看到寿王就转身去找赵光义报告说:“老道我早就窥得天机,寿王将来就是皇帝,这是天意”。顺水人情多简单啊,接着又说:“因为我还没进寿王府的大门,就看到门口的那两个把门的家伙不简单,将来都是出将入相的人才,所以才断定寿王将来必能接任皇位”。还好老道士没进寿王的大门,这要是进去了,看到的寿王府里的人还不全是国家栋梁?赵光义也非常高兴,这下子心满意足了,说:“你们看到了吧,这是天意,可不是我偏心啊,以后寿王就是太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