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非正式表演班-第2/4页

加入书签
        尽管奥斯汀是内场员工,但实际上内外场员工经常需要互相支援;所以餐厅客人一多起来,他随时可能被请去外场服务,这时工作就更棘手了,点餐、送餐和收桌面均要兼顾。

        而或许是出于「商业考量」,奥斯汀的老板和同事常安排他去接待女顾客。

        不过接待女客人,倒是给了奥斯汀意外的好处:美国人向来会给他们满意的服务员小费,而女顾客给他的小费都比较多,常常动辄10、20美元的,让他多赚了一餐饭的钱。

        、

        当餐厅和电影工作告一段落,奥斯汀就在家里写散文、剧本等,并偶尔看电影、写影评。

        写作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只是当服务生后写得更多。这一部分是为了毕业制作,他纪录听到的对话、灵感,以方便想出适宜的毕业短片主题;另部分是出于兴趣,拥有敏锐艺术家心思和文学素养的他,喜爱用纸表表达内心的思想。

        写影评的笔记簿,成为他将自己独特的电影品味、纽约大学带给他的知识与美学视角,相互结合的舞台。他悉心观赏每部令自己心动的电影,并做出诠释──他曾上过学院的电影欣赏课,并总在课堂讨论时用精准独到的解说羡煞众人,但他现在只需把诠释留给自己就好。

        奥斯汀不否认自己对电影有个人偏好,他喜欢幽微的光影与意象,钟爱幽默或文雅的台词,所以他钟情文艺片,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的《肖申克的救赎》、1980年版的《傲慢与偏见》和近期上映的《海上钢琴师》,都是他的心头肉。

        不过他同样爱看某些邪典电影,《剪刀手爱德华》、《末路狂花》、《后窗》等,让他享受着怪诞而美丽的氛围。如果电影能反映人们普遍的情感、境遇,或揭露隐藏的现况,在他心目中就更加分了。

        而且,写影评是种小小的反抗。

        现实中的奥斯汀,只能等着被导演挑选,但他在休闲时可以自己挑选电影观赏;他在生活中处处被老板评价,他评价电影,可以给他把主导权拿回来的成就感。

        甚至连备受吹捧的电影,他都能予以批判。他批评千篇一律大团圆的好莱坞式结局、泛滥的个人英雄主义,连带的对老是进军奥斯卡殿堂的众多励志电影颇有微词。

        至于滥用特效的电影,他根本懒着看和评价,因为对神经敏感的他来说,光是现实世界中海量的光线与嘈杂声,就够他受了。

        写剧本同样是他的小反抗:他的金钱、血汗泪或许会被夺走,但他笔下的作品肯定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宛如中世纪的侯爵瞒着君主私藏一座城池。

        当然,作为一个创作者,读书破万卷总是好事,而对一个喜欢静谧氛围的人,能安静阅读更是享受,所以邻近的皇后区公共图书馆成了他第二个家,闲暇时就去那儿待。

        在书本的选择上,他的品味就更多元了,从文学类的《理性与感性》、《双城记》、《咆哮山庄》、《福尔摩斯》系列、《尤里西斯》,到哲学或社科类的《我们从未现代过》、《启迪》、《物体系》等,都让他享受在纸页上奔腾的畅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