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除旧迎新-第2/3页

加入书签
  瑞雪兆丰年,可以预见今年的收成差不了。

  老百姓求的是三餐一宿,国家大事太过遥远,自有皇帝和大臣去操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越俎代庖只会扰乱秩序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年初,朝廷采纳胥吏杜公才建言,辟汝州地为稻田,置务掌之,号稻田务。后又搜括京畿各县天荒瘠卤地一万二千亩归稻田务,召人承佃交租。而由后苑作主管杨戬总领。可以种稻的田土,收索民户田契,辗转追寻,直至无契可证,将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称为公田,种植户即作为佃户,须交纳公田钱,继而推广至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弥漫数百里的梁山泺,是济州、郓州数县沿湖渔民赖以生存之所,也被按船只强行收取赋税,逃税者按盗匪处罪。

  开辟天荒瘠卤地种粮,这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政策实施过程中却偏离了设定的轨道。这其中既有人为的阳奉阴违,又何尝不是监管不力所带来的必然后果?国家政策初衷是为百姓谋利,到头来苦的却是老百姓。百姓,是面团,任人揉捏。

  另,皇帝心血巨著《茶论》刊印天下,购者如云。

  全书首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共二十目。对于地宜、采制、烹试、品质等,讨论相当切实。其中尤其是关于点茶的一篇,详细记录了本朝流行点茶这种代表性的茶艺。

  时人评曰,通过《茶论》,人们能迅速了解和掌握有关茶的知识。且体现着智慧的光芒和生活的情趣,《茶论》的最大特点,是它把深刻的哲理、生活的情趣,寓于对茶的极其简明扼要的论述中。

  在冯过看来,赵佶号称道君皇帝,虽然不懂得如何当个明君,却绝对懂得艺术高低。日常饮宴豪奢讲究不说,单讲饮茶之道,他也是第一流的玩家兼专家,可与陆羽、蔡襄并列,最能说出品茶的个中深蕴。身为皇帝,他当然可以品尝来自全国各地的贡茶,有条件审视各种名茶的品相与滋味,同时还参与实践,要求御茶苑制作精品茶团,大玩皇帝尊口的品位技艺。

  他即位后,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至少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这位不世出的艺术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等等,不一而足。

  据说,皇帝延臣赐宴,表演分茶之事。先是,赵佶令近侍取来釉色青黑、饰有银光细纹状如兔毫的建窑贡瓷“兔毫盏“,然后亲自注汤击拂。一会儿,汤花浮于盏面,呈疏星淡月之状,极富悠雅清丽之韵。接着,皇帝非常得意地分给诸臣,对他们说:“这是我亲手施予的茶。“诸臣接过御茶品饮,一一顿首谢恩。

  皇帝乐此不疲,当然也就没有时间精力来管国家大事了。

  诶,一个被皇位耽误了的大艺术家啊,可惜了。

  常氏从上饶走出登基大宝,百五十年后,大概是龙椅坐的久了,颓象渐深。大厦将倾,终见败梁。

  上饶地处江南之尾,东南门户,四省通衢,因地利之便,自古繁华。

  正月赏灯,全民狂欢。虽然少了董小宛、应素白这等大咖,本地娱乐业并未有丝毫滞退。偶有人念及,亦只叹“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其实当是“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才对。

  这人世,缺了谁都可,没有哪个是救世主,能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除了去左溪拜年,冯过借口温书备考,推却了诸多应酬,倒也自在。

  左溪之行,多了桩事,沈致信会随同前去金陵城,或者还有汴梁城。

  是大舅沈致兴作的决定。

  外公早逝,十六岁的大舅当了家,是年定婚的他三年后做了父亲。这十多年来,沈家这一房便是靠他撑了起来,全家人都敬畏他——所以,威严与年龄无关,在乎于阅历,或者是位置。

  三舅性格较为内问,话不多,诚恳踏实,学业大概率是无成的了。长兄为父,大舅干脆给他寻了门亲事,照例是三年后完婚。让他陪冯过考赶,一来是自家人有个照顾,二来也是让他多见见世面。男人嘛,得多多开拓眼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