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除旧迎新

加入书签


  前世中学时,苏东坡的这首《念奴娇》是需要全词背诵的,乃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此词广为传诵,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无不为之倾倒。古今文人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多数人认为《赤壁怀》古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歌颂了千古风流人物,“一樽还酹江月”使整首词冲破了低沉悲愤的情绪,是寄情于天地间的宽慰,对生壮丽山河的热爱。

  可在冯过看来,此词由开头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结尾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明作者主旨是感叹朝廷没有像周瑜那样,可以在谈笑间,使强虏“灰飞烟灭”的将领。主旨是悼念在“五路伐夏”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以及输送粮草的民夫。

  五路伐夏,宋军在兵临城下的大好形势下,功败垂成,不战而退,溃不成伍,几十万大军,几代人的经营,顷刻化为乌有。神宗皇帝听到后,涕泣悲愤,为之不食。早朝,对辅臣恸哭,莫敢仰视。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怀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一直密切关注着对西夏的战争。

  作为一个放臣,他可以高歌宋军胜利,却不能议论伐夏失败,心中愤懑,痛苦万分,又不得与人言说,一股激流在胸中酝酿形成,奔流翻滚,汹涌澎湃,咆哮撞击,坐卧不宁,沿着江堤徘徊,听着江水奔流的声音,看着空中似钩的明月,心中怀念战没的将士,于是脱口而出,赋成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证据——

  “一樽还酹江月”。酹,祭奠。苏轼诗词中,用“酹”都是祭奠,但没有一处是祭奠明月的。相反,所有用到酹的诗词里,都是祭奠逝者。我们看看苏轼诗文中,祭奠逝者,用“酹”的情况:

  祭任钤辖文:酹觞告诀,与涕俱零。

  祭张子野文:酹觞再拜,泪溢两眦。

  祭吴子野文:一酹告诀,逝舟东飞。

  苏轼把宋师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时无英雄”,望着滔滔江水,仰天长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根源,也是诗人反思战争失败原因的结果。诗人于词中不惜笔墨塑造周瑜这个能使强虏“灰飞烟灭”的英雄形象,不正是对北宋“朝中无大将,宦官充统帅”的暗讽吗?

  后人通常只是把作者塑造周瑜形象意义,理解成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功业无成,华发早生的慨叹上。如果考虑到五路伐夏大败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考虑到宦官出任大帅这一历史现象,则诗人突发的强烈情感波澜,苦心孤诣塑造周瑜形象的原因就完全合情合理了。

  苏轼因乌台诗案得罪于朝廷,贬谪于黄州,像一只惊弓之鸟,“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听从亲朋劝慰,决心不再写诗了,但是,忍耐得住吗?于是又写了起来,写完以后,又叮咛朋友“收藏慎勿出,免使群儿谯。”害怕文字惹祸,声名害人啊!这就是为什么《赤壁怀古》悼念五路伐夏战争中逝去的英灵,却通篇不见一个“伐夏”的字眼。

  此乃冯过一家之言,自我感觉挺贴近事实的,但是有杠精啊……最擅长的便是鸡蛋里挑骨头。

  古人文章,后人解读,会从各个角度去娓娓道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叫人看了无可反驳,相信便是作者本人也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我这么流弊?!但是我自己怎么不知道?

  苏轼究竟是在何种情况下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已不得而知,后人的诸多解读见仁见智,真相早湮没于历史长河。

  但常伷却似是懂了,默然良久,方慨然出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天下,太需要三国赤壁了。”

  冯过并不接话,有些东西看破不说破,有些话常伷说得他说不得,说多了惹火烧身。

  国家大事影响不了大定百姓过年的心情,鞭炮声声中告别了崇宁四年。大雪纷飞中迎来了崇宁五年。

  瑞雪兆丰年,可以预见今年的收成差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