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922)陈讲师与中国留学生

加入书签


“Alan!你好厉害呀~居然还可以开水饺店~”房东太太惊讶地说。

“这没什么了不起,我也是帮朋友,本来在家里也是经常帮我妈妈包水饺,那家食阁的老板跟我朋友很熟。”我跟房东大概介绍了一下情况。

我也把自己的课程调整到上午,这样下午可以去摊档,晚上开档,生意好的话,再调整。我也感觉我这年龄应该生活、经营和学业相结合。辛苦点是辛苦点,但谁让咱年轻呢,体验一下新加坡的市井生活,体验一下如何在新加坡开店经营,对我以后的人生路都有莫大的好处。

房东夫妇也一致表示,等我的摊档开业时,他们一定过去捧场。不光自己去,还要带朋友去尝尝。告诉他们中国水饺很好吃,而且摊档老板是他们的房客和朋友。

在家里练了两次手以后,我又去了摊档演习了一次,一方面熟悉一下食阁的环境和各种设备操作,再一个是让林先生和食阁老板先尝尝,再提提意见。

我在食阁包的时候,刻意把姜末去掉了,果然林先生和食阁老板吃了拍手叫好,没有挑出什么毛病来。只是食阁老板又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说新加坡人还是习惯于吃蒸饺和煎饺子,问我可不可以加上这两个项目。

蒸饺说实话没蒸过,需要找找火候,但是煎饺子在家也经常自己做,一般包了饺子头天吃不完,基本上就是第二天早上煎一下吃,这比较简单。

选了个礼拜天开业,开业那天一大早,我一个人去附近巴刹买菜、买面、买肉,先准备好了材料。

几个要好的同学也都过来帮我了。陈莉和王童啥也不会,但可以帮我招揽客人,跟客人介绍我们中国北方的水饺。另外还兼着收银员。

沈阳的两个女同学都会包饺子,等我调好馅,也下手帮我包了起来。而刘辉和刘东兄弟俩也帮着我端盘子,收盘子,擦桌子。

我调馅的时候就有不少其他摊档的老板好奇地过来好热闹,还不到开档的时间,没有什么客人,大家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聊着,我也听不懂他们在用福建话说些什么。但通过语气大概其能分析出来,基本上不太明白,在分析我到底里边都放了些什么。

等到我揉面、擀皮的时候,终于有忍不住的开始感慨着,并且开始用新加坡式的华语向我咨询其中的奥妙,为何一个小小的面团,在我手中三圈两圈就成了一张薄皮,有好事的大姐让我动作慢一点,好让他们看个究竟。

我把动作放慢,把动作分解,仔细跟他们诉说着其中的要领,那位性格开朗的大姐,还洗了手,亲自动手试了一下。不过看起来挺机灵的人,但动作很笨拙。

如此一来,我更有了自信,感觉到自己包的水饺更加有技术含量了,现在我就是这家食阁最靓的仔,我就是中国水饺大师傅。

于是,我把已经戴在头上的厨师帽子又正了正,帽子尽量竖直,往高处发展。掸了掸前胸系着的围裙。

清了清嗓子,重新拿过擀面杖,一手捏着面团飞快地转,一手快速滚动擀面杖,没几下,一个圆圆的,中间厚实一点,边上薄薄的饺子面皮就成型了,我往面板旁边一丢,甩出了漂亮弧线,平整地落在面板一角,引起了大家伙的掌声,纷纷竖大拇指,赞叹不已。

通过跟食阁老板合作开这个摊档,我也了解到了新加坡人的朴实无华和勤劳肯干。当然这有着地域性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来自他们祖辈身上传承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美德。

像我这个水饺摊档,跟其它的摊档都一样,都是一个人经营,从进货,到烹制,从售卖收款到收拾餐桌和食档的卫生。都是一个人,真的很辛苦,也体现了新加坡的效率。

在新加坡的日子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深入接触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亲身体验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在学习的同时,我也在积极地寻找商机。

我的管理学讲师是个胖乎乎的中年人,看起来文质彬彬,也戴着金丝框眼镜,尽管新加坡很热,但他每天都是长袖白衬衣,深色西装裤,擦得锃亮的皮鞋,手上提着黑色的公事包。

管理学是比较注重实际管理经验的,这一点,是我比大多数同学强的地方,我有着很多工作经验,也有不少管理方面的实际经验,在课堂上可以跟管理学的老师互动起来,沟通交流比较畅快,这也使得管理学的陈讲师对我有了很不错的好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