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玉皇大帝都救不了他

加入书签


  陈永华和冯锡范这回能不能出头不好说了,反正天地会的总舵主已经变成了赵近南。

  不提他们了。

  李自成抓紧时间亲自给窦云章、李守义等人培训了五天,给他们介绍了下殴洲的风土人情历史,讲了讲需要注意的问题。

  大统领特别强调,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天朝上国的使臣,不要堕了我大顺的威风。

  当然也要把困难说清楚。他们要是半路遇到风暴翻船那没办法,大统领也不可能找老天爷报仇。

  如果是在海外受了欺负,遇到不测,大统领除了会提供抚恤外,还向他们保证,“将来我会带领千军万马踏平蛮夷之国……”

  窦云章、李守义等人感动的热泪盈眶,连忙表示一定会把差事办好,绝不辜负大统领信任。

  两人带着大队人马,带着“使节”和“国书”上路了。

  递交国书嘛大概也是源于外交“使节”。

  在天朝历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的凭证。

  卿大夫聘于诸侯时,国君要授其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叫“使节”,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使他国时,国君也要给予他出使凭证,这种凭证也叫“使节”、“符节”。

  “使节”就是使臣所持的信物。

  作任职凭证的“使节”大多用铜铸成,并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分别铸成不同的动物图像。在山区任职的,授其“虎节”;在平原地区任职的授其“人节”;在湖泽地区任职的授其“龙节”。

  作出使凭证的“使节”一般都用竹子为柄,上面缀些牦牛尾等装饰品,故又称亦称旄节。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苏武出使匈奴,持的就是这种“使节”。状如旗帜,用竹杆作柄,顶部缀牦牛尾。

  苏武始终把“使节”带在身上,等他在北海放完羊回归天朝的时候,节仗上的须子都烂光了。

  后世狡猾的倭寇们就把“使节”这东西偷回去用了。那些年被歼灭的鬼子部队不在少数,但很少能缴获到军旗。

  因为可以说鬼子的军旗形式实际上根本不是旗帜,而是“使节”。他们仿造了天朝古代的“受命持节”礼仪,实际上那根花里胡哨的旗杆才是他们的“军旗”,旗面反倒只是个装饰物而已。

  扯多了。

  当然,后世外交使臣早就不持有“使节”了,而是以国家原首签署的“国书”为凭证。

  老李要维护天朝传统,正如有“文牒”就不必改用“护照”称呼一样,“使节”也要继承。只是怕殴洲蛮子们看不懂天朝上国礼仪,顺便再加一份“国书”。

  刚送走这一队人马,李自成还没喘口气,各处陆续传来消息。

  曹文诏已经退走,李过布置好了防御,正要和张道濬清缴上党明军。

  他们会兵分两路——

  张道濬领兵由端氏镇过空仓岭去大阳镇,挡住北面可能会有的援军;

  李过带兵南下从阳城到泽州,先剿灭左良玉。

  之后二人再合兵北上,与太行山高一功配合,扫荡尤世禄等所有明军。

  只要把明军的机动力量消灭完,剩下的城池随时可以拿下。

  李自成刚看完李过、张道濬联名发来这份信,后脚左良玉的信件就到了。

  左良玉在信中说想从陵川县穿过太行山去河南辉县,请大统领行个方便。

  既然对方识时务有求饶之意,李自成也不介意给他留个投靠机会。

  再说大顺军在陵川县那边只有两哨正规军,而且两个山寨离的也不近,想挡住左良玉不大容易。

  正好顺坡下驴了。

  李自成只能再给李过发信,通报了左军动向,又让他们按原定路线行进不变。

  仍然有必要去泽州逛一圈。

  除了怕左良玉耍滑头外,也要去震慑一下城里城外那些以为会“变天”的土豪。直白的告诉他们,别指望明军了,朝廷已经管不了泽州的事了,那边大顺说了算。

  晌午前,李自成收到的第三封信是宣大总督张宗衡那边送来的。

  张总督接到大统领邀请他来怀庆过年的信,很高兴,已经出发了。

  李自成也很高兴,算了下路程,他专门安排一队人马去王屋山迎接老张。

  再一琢磨,大统领干脆又给左良玉、曹文诏、尤世禄、王肇生、卢象升、邓玘、王朴、梁甫、祝万龄、马祥麟和张凤仪等等明军将领全部写了亲笔信,邀请他们来怀庆欢度春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