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论英雄-第2/3页

加入书签
    某种程度上,这并没有错,而且是必须的选择。

    只是,太祖在当年的遵义会议上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也是改变华夏历史的一个重要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国产化。

    朱元璋、朱棣时期,明军之所以有着强大的战斗力,那是因为军户制只是刚刚开始,百利而无一害,士兵们有土地,有田产,有家人,打仗有赏赐,有军功,更能光宗耀祖,升官发财。

    自下而上,士兵们晋升的道路很畅通,谁敢不开眼,耍点小手段,老朱直接不废话,只有‘扒皮填草’、抄家灭族这一条路。

    谁还敢不开眼?

    谁又敢乱报军功?

    军队又怎能没有战斗力?

    但此时,经过了200多年的缓缓运转,大明的军户制,事实上早已经名存实亡。

    士兵和家眷们都变成了军官们的奴隶,稍微有点能力的,基本上都被提拔为家丁,剩下的,又怎能指望他们还会打仗?

    具体到东江本部方面,毛文龙就算想赏赐士兵,却也没有这么多田地,只能凭空无限制的给士兵们画大饼,等什么时候收复了辽地,土地都是咱们的,想挑哪块挑哪块。

    某种程度上,这就像是当年曹操‘望梅止渴’,确实能提升军队士气。

    但望梅止渴毕竟不能当饭吃啊。

    这根本无法掩盖东江军最脆弱的根本-----没有立锥之地。

    没有足够的土地,便不能自给自足,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依靠精神上的虚无。

    即便打下了辽东、辽南的土地,但后金主力一反扑,根本守不住,种了庄稼也是给别人种的,根本守不住。

    而海岛上贫瘠,加之此时正值小冰河期,天气恶劣,也很难指望能有什么好收成。

    多种原因加起来,结局已经显而易见。

    但大明,准确的说,大明中后期,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比如李成梁,戚继光。

    李家一门是死在了太过自大,加之运气不好,核心人物早逝,而戚继光虽然懂得韬光养晦,上下逢源,但事实上,北地将门根本不买他的帐,戚继光死后,浙兵一系,在短短时间内,便被驱除的干净。

    换句话说,他太保守了,只顾‘身前身后名’,却不够霸气,不够果断,没有为他麾下的儿郎们,在北地开创下可以立足的基业,到头来,还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倘若有戚继光的余部在,镇守沈阳、辽阳,后金又怎的会这般轻易就攻克了这两座大城?获得千里辽地?

    可惜,历史永远没有如果。

    而戚继光在练兵上,却堪称大明第一人,在华夏的军事史上,也绝对是将星璀璨。

    他将军队的团队协作性,发挥到了极致,将实用的火器,大规模的装配到了军队一线,在平倭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厚的战争经验。

    毫不夸张的说,老奴若是碰到了戚继光,恐怕只能继续给人当干儿子。

    戚继光是合格的名将,毛文龙也是合格的统帅,可惜,两者各自都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欠缺,他们有能力平山河,却没有能力定天下。

    听李元庆居然说出这般大逆不道的想法,陈忠不由目瞪口呆,良久良久,回不过神来。

    李元庆第一次将心中的积郁对人讲出来,只感觉心情舒畅,说不出的轻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