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失之东隅

加入书签


    这是一架外形独特的轰炸机。

    采用的翼身融合的飞翼结构,相当机身的中间部位明显向上隆起。其中部是串列布置的两个标准尺寸弹仓,在弹仓的两侧是发动机舱。弹仓前面是突出前缘的驾驶舱,而且这也是整架轰炸机上,唯一显得稍微有点突兀的地方。在驾驶舱侧后方,机翼的上表面是用栅栏遮挡的发动机进气口。发动机的喷口设置在后缘上方,机身挡住了喷口,机翼后缘与机尾完美的融合为一体。

    从上往下俯瞰,这架轰炸机就像一个在中间转折部位安装了一根木棍的回旋镖。

    只看气动布局,最为突出的地方,其实就是完全取消了尾翼。

    不但没有水平尾翼,就连垂直尾翼都取消掉了。

    为了控制方向,设置了一套有20多个操作面,也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襟翼与副翼控制系统。

    其实,这也是该轰炸机最独特的地方,或者说设计时遇到的最大难题。

    没有垂直尾翼,不止是航向控制困难,还存在无法保持航向稳定性的问题,从而使飞机变得难以驾驭。

    在很多飞机上,为了保持航向稳定性,不但有垂直尾翼,还会加上一块或一对腹鳍。

    哪怕轰炸机不是战斗机,不需要进行剧烈机动,也需要稳定飞行。

    只是靠襟翼与副翼控制航向,并且通过调整气动操作面保持稳定,那就只能在飞控系统上下功夫。

    关键就是飞控系统。

    “战-10”是全球首种采用静不稳定气动布局的战斗机,并依靠这种气动布局,获得了超越同时代战斗机的敏捷性。

    放眼全球,没有一种战斗机能够在机动性能上跟“战-10”叫板。

    敢于采用飞行员没法控的气动布制局,而且顺利的飞了起来,关键就是四余度数字电传控制系统。

    这种基于计算机的控制系统,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攻-11”能飞上天,靠的也就是这套系统。

    可见,如果没有当今全球最为先进的数字电传控制系统,帝国的航空企业也设计不出这种怪异的飞机。

    上一种飞翼布局的飞机,还是迢曼帝国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研制的验证机。

    虽然没有依靠数字电传控制系统,也飞了起来,但是那是一架螺旋桨慢速飞机,保持航向稳定性的难度并不大,而且没有完全废除垂直稳定面,还保留了几块小型方向舵,具有垂直尾翼的功能。

    没错,这就是在民间疯传了好几年的“轰-X”。

    一直以来,“轰-X”才是帝国空军的头号项目,优先级始终排在首位。

    如果说“战-X”将改变空战面貌,那么“轰-X”改变的就是战争面貌。

    不要忘了,帝国空军是由陆军战略航空兵发展而来,也就是靠轰炸机起家,最重视战略轰炸。

    用李云翔的话来说,不求进攻的空军,没有存在的价值。

    数十年来,帝国空军坚定不移的奉行进攻战略,长期宣扬把敌人摧毁在地面上,由制空权决定胜败的军事思想。

    此外,帝国空军追求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轰炸来打败敌人,靠轰炸打赢战争。

    按空军的理论,只要空中打击的力度足够强大,通过轰炸摧毁敌人的基础设施,就能在不打地面战争的情况下取得胜利,至少能逼迫敌人投降,最大限度的降低在战争当中遭受的伤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