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中流砥柱

加入书签


    码头旁边,正在舾装的两艘巍峨巨献,就是“行省”级的一号舰与三号舰,在下水的时候就已经命名为“浦”号与“鲁”号。刺州造船厂建造的二号舰与四号舰,被命名为“闽”号与“粤”号。

    舾装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看上去似乎随时都能出海。

    对这种在设计阶段就突破了条约限制,全面按照“综合建造成本”来衡量,具有革命意义的大型航母,白止战是再熟悉不过,因为在大战爆发之前,他就以军方顾问的身份加入了设计团队。

    跟“帝都”级相比,“行省”级在设计时只强调了一个性能指标:航空战斗力。

    持续十多年的舰队演习,让帝国海军对航母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衡量航母性能的唯一标准,就是航空战斗力。

    通俗一点,也可以说成是舰载机的出动率。

    为了达到目的,帝国海军用了一个最为简单粗暴的办法:增加吨位与扩大尺寸。

    要说,这其实是帝国海军的一大优势。

    虽然帝国海军也是两洋作战,在东望洋迎接狭夷海军与纽兰海军挑战,在夕落洋上对付布兰皇家海军,但是不会受到望夕运河船闸的尺寸限制,也不用担心战舰的吃水太深没法通过夕梵运河的航道。

    在设计航母等主力舰的时候,帝国海军几乎不受尺寸与吨位限制。

    布兰皇家海军还稍微好一点,纽兰海军就没这么自由了,其主力舰的长与宽都要小于望夕运河船闸的内部尺寸。

    正是如此,纽兰联邦才自掏腰包,在望夕运河上建造新的大尺寸船闸。

    在新船闸建成之前,纽兰海军没法建造更大的战舰。

    不然的话,黑尔不会在开战之前专程去运河视察船闸的施工情况。

    设计“行省”级的时候,帝国海军就认定,大战会在其建成服役之前爆发。

    只要进入战争状态,吨位与造价都不再是问题。

    总而言之,“行省”级足够的大。

    在外观上,“行省”级比“帝都”级大了一圈,乍一看像把“帝都”级放大了20%。

    抛开尺寸,两者在细节上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然,同样有很多区别。

    虽然在总体设计上,“行省”级继承与延续了“帝都”级的血统,其实就是通过增加吨位解决“帝都”级上存在的问题,但是由量变所导致的质变,让“行省”级成了一种崭新的后条约型航母。

    最大的变化就是舰载机的出动率。

    在设计的时候,“帝都”级采用“龙江”级的标准,在全甲板状态时一次出动4到5个中队,也就是32到40架舰载机,两次全甲板攻击的间隔时间为两个小时,出动两波后至少保留1个中队的防空战斗机。

    这个指标决定了帝国航母的最大攻击能力。

    在此之前的所有战斗中,“龙江”级与“帝都”级发起全力攻击,一次出动的舰载机都没超过40架,一般在35架左右。

    就是受此限制,使得帝国海军一直保持双航母特混舰队。

    “行省”级的航空作战能力,理论上比“帝都”级提高30%左右,在全甲板状态下,一次能出动40到50架舰载机,在用一个半小时进行准备之后,就能够再次以全甲板状态发起攻击。

    一次出动40到50架舰载机,意味着“行省”级具备单独作战的能力。

    在理论上,一支有6个中队,总共48架舰载机的攻击机群,在除掉2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之后,剩下的32架轰炸机与鱼雷机,足以给予一支中等规模舰队里面的两艘航母致命一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