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拥新政玄龄发声

加入书签


    “陛下,九品中正制自前隋以来,已经废除,但以秀才、明经等科课试选士的做法仍旧沿袭下来,隋炀帝杨广又置进士科。”

    魏征站了出来,一袭绯袍,长须飘摇,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朗声说到。

    “我大唐也是沿用前隋的选拔制度,开科选士,我大唐取士分制科和常科。制科由陛下特旨召试,以待“非常之才”。制科主要试对策,科目繁多,比较常见的有直言极谏、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科。应制科对策及第,高者授以美官,其次仅予出身。现任官吏也可应制科,而且可以一再应试。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

    因为这种新的选举制度是分科举人,故名之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的特点是不再以家世,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它的产生为寒门庶族开辟了仕途。

    实乃陛下皇恩浩荡,天下士子之福也。”

    魏征的话一说完,温彦博、颜师古、窦静、萧瑀、虞世南都纷纷点头称是。

    李二看了看房玄龄,他却毫无表情的坐在原地,又跟长孙无忌对视了一眼,后者微不可查的摇了一下头,李二笑了笑。

    “魏卿说的有理,我大唐就是要开创一种新的选举制度,要让天下英才尽入朕毂,不论出身,不论贵贱,朕统统都要。”

    “陛下,此议虽好,却有弊端,新进士子缺乏根基,很难与士族出身士子相抗衡,容易产生碰撞,对朝堂也不利。”

    萧瑀紧接着魏征站出来说道。

    房玄龄听到他的话,忍不住皱了皱眉头,仍旧没有出声。

    “最主要的是士子缺乏经验,如果入职地方,很难有所作为,特别是寒门士子,因为没有接触过,没有人给他们指导,更会捉襟见肘,无法达到要求。”

    温彦博也起身说到。

    房玄龄更是闭上了眼睛摇了摇头,干脆不看他们了。

    李二笑着看了一眼房玄龄,看到他闭着眼睛摇头,又看向了乔师望。

    乔师望仍旧昂首站在那里,不动声色的看着周围,等大家都不说话了,这才开口说道。

    “自武德五年腊月,第一次公布科举成绩开始,到如今我大唐每年都要举行科举,可十五年过去了,却依然改变不了名门望族做官容易,寒门子弟登科难的问题,终其原因在哪里?还是因为士族之间相互联姻,你为我选取,我为你选取。”

    “师望此言差矣!”

    魏征开口打断了乔师望的话。

    “陛下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每次科举,都会有大量寒门子弟的涌现,不论望族士子还是寒门士子,都是一份答卷,一同批阅,何来望族相互选取之说?”

    乔师望正要开口,萧瑀又接着说道。

    “同科进士,皆为陛下钦点,何来相互取悦之说?”

    萧瑀说完以后,房玄龄猛地睁开了眼睛,脸色刷的变了,抬眼看向高台上的李二。

    果然李二的脸色已经有些不好看了,但他还是一直隐忍不说话。

    房玄龄心中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沉思了一会儿,站了起来。

    大家看到他站起来以后,都不说话了。

    李二眯着眼睛盯着房玄龄,看着他一步一步的走到大殿中间。

    长孙无忌也不再一直低头,也抬起头看着他。

    满殿的朝臣都是一直注视着他,看到房玄龄起身以后,魏征等人长舒了一口气,因为乔师望说的新政矛头对准的是一群人,而房玄龄可以说是这一群人的代表。

    李二一直盯着房玄龄。

    房玄龄一路走来,低着头,虽然没有看李二,但他能感受到李二灼热的目光。

    老房心里都已经要骂死魏征等人了,本来好好地说士子缺乏经验,需要历练,耳濡目染很重要就可以了,却偏偏引到李二钦点的进士身上,这不是将责任推给李二吗?这不是说李二没有眼光吗?说他没有慧眼识珠?

    好好地一盘棋被一群猪队友给破坏了,李二对五姓七家动手的决心是肯定的,这不是让谁说几句话就能阻止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