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仓颉造字

加入书签


    从山顶下来后,轩辕径直向典藏楼走去,典藏楼位于昆仑城南面的山坡上,楼内九根大柱子支撑着厚重的屋顶,柱子上雕刻着夔龙纹和云雷纹图案,而器物上却刻着巨目兽面纹,无形中透露出威严、肃穆和庄重的气氛。

    大楼里光线有点昏暗,只有靠窗的地方,阳光从格子里照射进来,斑驳的光影投射在圭尺上,一寸一寸地记录着时光的流淌。靠墙和柱子的地方,木架整齐排列,上面陈列着数以千计的木板,木板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如实地记载着族人的光辉事迹。

    仓颉把一些已经腐朽发霉的板子清理出来,放到典藏楼外的石桌上晾晒。每次发现有损坏的板子,仓颉都会用新木板重新抄录,使上面的文字像生命一样得以延续。

    仓颉穿着青色的麻布衣服,足蹬牛皮缝制的靴子,束着干净的发冠,面容清瘦,鼻梁高挺,双目深隧,有智者的睿智,深深的法令纹一直延伸到嘴边,他对文字有一种忘我的痴迷,对历史文献考据严谨,一丝不苟。

    他所用的笔是一根手指粗的铜锥,铜锥在木板上刻划,形成凹陷的刻文,再把朱砂研磨成粉末,调入树汁,把凹痕填平,这样,一个个暗红的木刻文字便赫然出现在眼前。只要木板不腐烂,上面的文字就能历经百年而鲜艳如初。

    先前的历史,都在族人的记忆里口耳相传。有一部分被先人用结绳文记述了下来。

    结绳记事比用堆石法和泥丸法更能表述复杂的事物,横拉一条粗绳子,作为时间的主线,再用细绳打成不同的结挂在粗绳上。细绳用不同的材料编织,有羊毛,丝麻,头发,并染上不同的颜色。比如:三月借羊两只,在第三根细绳的位置,用羊毛打三个结就表述了出来。如果三月还有其他事,那么就在第三根细绳上分出一个支,记述什么事物,就打上相对应的绳结。

    随着要记述的事物越来越多,结绳也越来越复杂,有的一根主绳上,挂着上百根细绳,细绳上又分出数以千记的分支,并打上无数大小不一的结。就这么一捆繁复的绳结,也许就记叙了一段重要的历史,但读起来非常复杂。

    先人们外出打猎时,会循着野兽留下的足迹一路追踪,特别是在雪地上,更是清晰可见。只要从动物留下的脚纹就可以判断是哪一种野兽,狼留下的是梅花纹,鸟留下的三叉纹……纹即文,木刻文字便由此产生。

    到了少典这一代,左史官仓颉在前人的木刻符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除了模拟动物的脚印纹之外,仓颉更是根据万物的外形,创造出用途更广泛的象形文字,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基本上可以把想要表达的内容记述清楚了。

    仓颉花了数年时间整理自伏羲以来的历史典籍,把成捆成捆的绳索转译成象形文刻在木板上,这个工程已完成了一大半,只有一些损坏非常严重、或乱成一团麻的结绳还堆在仓库的角落里。如果把这些结绳文全部翻译完,至少还要三年时间。

    “师傅,你觉得这个故事是真的吗?”轩辕爬在梯子上,从最上层的架子上取下一块木板,询问仓颉关于风人氏驯鹰的传说。

    这块木板上记载两百年前,有人驯养过一种史前巨鹰,驯服之后,他把巨鹰当为坐骑,驮着他游览过整个世界,据传,他把所见所闻记述下来,在羊皮上绘制成《山图》和《海图》。

    “我相信祖先不会说谎,”仓颉放下手中的铜锥,转过头,对轩辕说道:“但我确实沒有见过《山图》和《海图》,这是风人氏的秘密,他们不会轻易告诉别人。”

    风人氏属于燧人氏的一个分支,与少典氏隶属共同的祖先,风人氏自古负责掌管天文、历法、占卜、医药和巫术,是最为神秘的一族,他们被称为最接近天神的人。风人氏散居于各个部落之中,他们的巫师往往习惯用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名字来为自己命名。风人氏也被其他部落称之为风族人,他们像风一样飘荡四海八方。

    “那么,风伯应该知道驯服巨鹰的秘密。”轩辕拿着木板喃喃地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