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招商引资(中)

加入书签


    “巴格达先生,先不要急着拒绝,还是看过我手里的东西,听听在下的建议再做决定。”

    程野料到对方会回绝自己的交易法子,所以先断了对方的话头,对于一个精明的行商来说,以物易物是最常见的手段,中原与西地的往来贸易通常也是用陶器、绸缎换取毛皮、珠宝,行商赚取的就是异地的差价。

    不过哪些东西值得换,哪些东西不值得换,有经验的行商都有自己的一套讲究,若是以前,瓦窑村倒是行商经常往来之地,自从落寞后,便再无人问津、

    巴格达显然对瓦窑村的情况略知一二,所以对程野提出的法子有些嗤之以鼻,好在他有足够的素养与耐心,没有立即甩门而去。

    程野从怀里掏出一个竹筒,放在案上,顿了顿,待对方看清这是何物后,又将竹筒拿起来,当着巴格达的面,程野轻轻转动竹筒一端,竹筒一分为二,竟是两个大小相当的竹筒套在一起。

    巴格达瞧得仔细,竹筒之中还塞着什么东西,还没想明白,却见程野对着竹筒轻轻一吹,那如草绳木枝般的东西竟冒出一簇小火苗,看起来像是装在竹筒中的油灯。

    程野再次轻轻一摇,火苗熄灭,扣上另一节竹筒,全然看不出这竟是个取火之物。

    巴格达立时有了兴趣,要知道此时取火大都是两个法子,木燧与金燧。

    木燧由来已久,便是以手或木弓在木槽中转动小木棍,也就是钻木取火,许多农户家里还在用这种方法。

    金燧也叫阳燧,便是向太阳借火,也就是用一个凹面铜镜聚集太阳光,将艾草之类的易燃物点燃。

    不过,阳燧取火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在天阴或夜晚时就无法取火,所以此时人们出门时便有“左佩金燧,内佩木燧”的生活方式。

    巴格达长期在外,取火之事自是如家常便饭,他身后的仆人身上就放着木燧与金燧,其中的不便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此时他瞧见程野手中的竹筒之物,立时有了些见猎心喜的感觉,这东西瞧着十分方便,一口气取火,又是一口气熄火,倒是个新奇玩意儿。

    “这是何物?”巴格达接过程野递过来的竹筒,来回翻转看了半天,竹筒约一指长,两指宽,从外面看没什么特别的。

    他学着程野的样子将竹筒一端拽开,轻轻吹了口气,竹筒内的东西果然如之前所见般点燃一个小火苗,使起来倒也十分有趣。

    “你可以叫它火折子。”程野笑道:“一个随取随用的便携火把。”

    这东西其实是程野无聊时琢磨出来的,受影视作品影响,程野少时对火折子便做过一番研究,这段时间闲来无事,就尝试着做了几个,效果还不错。

    火折子做起来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将木薯在水中浸泡,直到发软变粘稠,然后取出用木槌反复敲打,之后再加入芦苇缨子,继续敲打扁平,成型后晒干,最后加入土硝卷成指头粗细的筒状即可,使用时将其点燃熄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竹筒便成了。

    巴格达反复试了几次,用起来确实方便,不过他也有一些疑问,“这火折子瞧着是不错,不知这东西能用多久?”

    “视火折子的大小及制作精细程度而定,大概有几个时辰,像你手上的只是展示品,一个时辰左右就烧完了,当然,如果要保持轻便性,这东西最多不超过一日。”

    巴格达有些失望,自己行走两地之间短则数日,长则数月之久,这东西若是带在身上,怕是刚上路就烧完了。

    见对方摇头,程野也知晓对方的想法,他继续道:“火折子的内芯可以取出,当快烧完时取一个新的换上便可,不过终究是应急之用。”

    巴格达十分赞同这个说法,从行商的角度来说,火折子确实不是一无是处,甚至在短时间急需火源的情况下有着得天得厚的优势,将它售卖给一些特殊人群,也有不少的利可图,他甚至已经想好将这东西卖给官宦大户用来点灯,或是巡夜的放在身上备用。

    只是火折子终究取代不了木燧、金燧的价值,这让人多少有些不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