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百口也难辩-第2/3页

加入书签
    不过聚丰隆银号在山西道的进度却是较为缓慢,虽然曹月婵没有书信过来,但崔耕猜测她应该是在山西道那边遇到了不小的阻滞。

    不过王有成却扬言让崔耕放心,以曹小娘子的本事,应该能应付得了山西道那摊子事儿。只待今年拿下这三个道的分号业务,聚丰隆就算是实打实地坐稳了大周第一钱庄这个位置。

    ……

    这期间,还从长安那边传来一个好消息,曾与崔耕在淮南道办过案的肃政台‘侍’御史侯思止,就是那个曾想染指王瑞月而被崔耕教训的侯思止,因为“‘私’蓄锦缎”,被现任宰相班子成员中的其中一名宰相李昭德抓住了把柄,责令杖打一百。

    与韦凑‘阴’死孟神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侯大御史,也是被行刑之人一时手滑打死了。

    当初崔耕忽悠侯思止远离王瑞月,还真点担心他有一天明白过味儿来,现在算是彻底解决了后患。

    同时淳于良家失火一案,业已宣布告破,除了一些丽竞‘门’小卒之外,在孟神爽伏诛的情况下,身为丽竞‘门’副总管的吕‘艳’飞难逃法网。

    崔耕为收拢淳于良之心,索‘性’损公‘肥’‘私’了一把,让淳于良在县衙里亲手报了血仇,对外就宣称是“庾毙”。所谓庾毙,指犯人在监狱中因饥饿而死,后也泛指病死。依照惯例,犯人瘐毙官府是不用负责的。

    淳于良如今大仇得报,扬州毡帽又风靡市面,自然很快便在崔耕的帮助下重振了家业。

    他在自己家的宅基地上又重新盖起了宅邸,准备开始新的生活。

    既然开始新的生活,淳于良自然要去接回自己膝下唯一的独子,好生培养,将来继承自己的家业和衣钵。

    不过这个时候,却出幺蛾子了。

    原因便是他送去大云寺避难的儿子,无论淳于良怎么游说,智满和尚怎么劝说,这孩子就是死活不肯还俗。

    甚至惊动了大云寺的方丈亲自劝解,到了最后……反而被这个才六岁的小孩说服了,允许他继续留在寺中。

    非但如此,大云寺方丈还盛赞这小孩有慧根,日后必成大器。

    淳于良尽管心中不以为然,也只能暂时接受现状,只盼着有哪一天孩子能自己回心转意。

    ……

    ……

    时光悠悠,又是三个月过去,崔耕接到了一封信,写信之人正是当初险些成为他老丈人杆子的卢雄。

    一直以来他与卢雄都有书信往来,毕竟卢雄在丧‘女’之后,一直对崔耕都颇为关心,俨然有将他视为义子的趋势。这老爷子基本上一个月左右就来一封信,大部分是嘘寒问暖,没什么实质内容。

    不过这次,书信中却提到了一桩案子。

    他信中提及,长安城有个仓督叫卢景祚,秩九品。

    卢景祚主管的仓库中有个叫张沈的小吏,告发卢景祚盗卖仓库里面的粮食,并且拿出了一份文书为证。

    卢景祚不承认那份文书是自己写的,说我出身五姓七望,做一个仓督已经够让祖宗‘蒙’羞了,怎么可能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儿?

    大理寺主管中央百官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刘幽求为大理正,整好是案子的正管。

    五姓七望的官员,纷纷给刘幽求写信,让他务必把这个案子断清白了,不要让好人‘蒙’冤,一时间刘幽求压力山大。

    非但如此,还有人求到了跟刘幽求关系颇好的卢雄身上,让他代为说项。

    卢雄当然不能劝刘幽求徇‘私’枉法,但在他也隐隐觉得这卢景祚是冤枉的,而那个小吏张沈,则很可能是真正的盗卖粮食的人。

    想归想,猜归猜,但一切的表面证供却都指向了卢景祚。

    那文书上的字迹确实是像卢景祚写的,再加上小吏张沈的指证,堪称人证物证俱在,该怎么给卢景祚洗脱清白呢?

    卢雄正在犯难之际,脑中就想到了崔耕这个孩子。这家伙被人们称为“岭南崔青天”,何不让他出出主意?

    于是,才有了这封信的到来。

    看罢卢雄的书信之后,崔耕倒不觉得这是桩无头疑案。在他看来,这种诬陷人的手段看似高明,然而在史上却并不鲜见,随便找个案例一抄就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