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零一章 平定扬州(132)-第2/3页

加入书签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这样的情况未来绝对不会在刘澜的治下出现,刘澜的治下将会让所有适龄儿童都最少接触到蒙学,虽然蒙学不过就是学习一些最基本的急就篇,也就是早期的三字经来识字。

    可就单单这一项,刘澜眼下的财政都有点无法承受,但刘澜宁肯在其他方面缩衣节食,也不会在识字率方面有任何的折扣,要知道就算是到了后世民国时期,全国的识字率也不过只有百分之十,而眼下的汉末三国,能有百分之一已经是刘澜非常高估的数字了,甚至是零点几都有可能。

    当然这与族学家学的传统有关系,毕竟在这个时代,谁掌握着知识谁就有成为官吏的可能,如果刘澜不这样做而只是让他的家族子弟去学习,而他的家学与族学根本就不会接受任何外人前来学习,那么日后能做官的肯定是他的家族子弟,而那些无法进入家学族学来学习者,只能考虑其它的行业。

    而郑学虽然一直发扬有教无类,可是人都是自私的,就算是郑玄,他的弟子说白了更多还是慕名而来已经接受过一定教育的学子,最不济也是寒门子弟,而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因为他们连字都不识。

    而刘澜现在开设的蒙学,以及遍布到亭里,如此大的投入之下,说白了就是保障每一名儿童都有识字的权利,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当然刘澜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情况,现在还不可能做到什么义务教育,但是这无疑是他最终要努力的方向,蒙学只是开始,学校与庠序才是关键,想想看吧,当未来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受到教育,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虽然现在秣陵的财力还无法做到,只能保证开设识字率的蒙学,但这绝对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打破族学与家学的开端,必须要让这些依然抱着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传统的世家与氏族知道,时代变了,他们抱着一经就像掌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传承几百年的世家不可能说倒就倒,家族的底蕴摆在那里,哪怕刘澜不断的努力,但是要让普通的百姓和寒门的氏族有朝一日取代他们还是痴心妄想,可是刘澜要做的不是期望他们未来能够取代这些氏族,而是为这些在最底层的普通百姓提供一条可以走向上层的机会。

    如果还是以前的选仕制度,他们不会有半点机会脱颖而出,但是只要刘澜能够按照他的设想最终完成自己的构想,未来他们会从底层爬上金字塔顶,而这才是刘澜真正希望看到的结果。

    其实刘澜在后世对一句话非常感兴趣,那就是氏族的子弟,出身就是人中龙凤,最不济也是黄河之鲤,只要自己啃努力,跃过龙门就是飞龙,而这些底层的百姓,天生下来就是一只不起眼的小泥鳅,他们很努力非常努力,比任何人都努力,但是他们再努力,最后依然成为了别人的口中食物,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机会,才有变成鲤鱼的可能。

    而变成鲤鱼的他们还有这一座龙门再等着他们,想要飞过这座龙门可能要比他们之前从泥鳅变鲤鱼还要困难,最后能真正变成飞龙者,可能会有一二人,可能一个人都没有,这就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这些底层的百姓来说,他们连变成万骨的机会都没有,而刘澜只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未来到底会有多少人脱颖而出,刘澜非常期待,这个感觉是很难形容的,因为他自己的出身就是如此,虽然他很幸运,可不要忘记他就是那个一将功成之人,在他的身后有多少白骨,他走到今天很艰难,但最少他还有往上爬的机会,如果他是出身在社会底层,如果他当年未去当兵,那他刘澜就永远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非常现实,必须要说刘澜很少会一件事情会让他记忆深刻,但是对于科举这件事情却让他感受到了,而之所以会让他印象深刻,那还是因为科举属于绝对机密的计划,虽然刘澜并不认可科举制度,更愿意选择乡举里表的用人制度,但后来他仔细考虑之后才发现好像自己钻了牛角尖,这本来是选材和用人两码事,自己居然将他混合在一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