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八十一章 寿春之战(162)-第2/3页

加入书签
    可以说他和曹操、刘澜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用着自己的理念在实现着当年的理想和抱负,可是不管如何改变,有一点就是对世家的态度,

    曹操的做法更为激进,刘澜的做法则是重用,这和他的出身有关,毕竟他重用都无法收氏族之心,若像曹操那般打压,那才是自寻死路,而他则是找出了一条更为中庸的路线,在氏族与平民之间找到了一个较为融洽的方式。

    可他却不知晓,他这样做的后果却是彻底封死了寒门上升之门,也就是说在他帐下寒门鲜少能够有出头之路,这一点他虽然自诩做的最好,其实他的隐患也是最大的,虽然百姓的生活要比以往更好,可他却忘记了,从古至今,朝廷的控制力最多就到县,再往下到亭的影响力都已经极地,完全是靠着乡绅地主在管理,而百姓的生活富足与否,完全是这些人在控制,所以说袁绍无比自得的,却又是最为危险的。

    换言之曹操的情况其实和袁绍一样,但是他对于寒门的重用,使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乡绅们的子弟能够有了走出来爬上去的可能,他们对曹操的忠诚度自然更高,曹操有困难的适合甚至慷慨解囊,远不是袁绍可比。

    再来说刘澜,比之曹操更为有效,乡举里选,淡化乡绅,可以说他把自己的手一早就伸进了以往连朝廷都伸不进去的乡村,当然距离乡村包围城市还差着火候,也远远达不到那样的效果,但是刘澜清除那一天一定不会太遥远,刘澜有信心,但这样的信心现在看起来最少是不被袁绍和曹操所认可的,哪怕袁绍对百姓很好,但是他只是解决了百姓的温饱。

    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在汉末乱世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地多人少,每一次大乱之后的盛世,不就是占了这样的便利,现在的冀州也同样如此,黄巾之乱让冀州的人口锐减,无主耕地变成了冀州这些年发展的关键,百姓的土地多了,在加上袁绍轻徭薄税,生活自然就比以往都好,可是乱作任何一个人,其实都能做到这样的成绩,只不过袁绍有皇甫嵩、韩馥给打下的底子罢了。

    换句话说,把冀州给曹操干十年,从黄巾之乱结束之后,也同样能把冀州治理的井井有条,或许比袁绍治下更富足,只不过他赶上了一个凋零的兖州和豫州,而且战火不断,没有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所以他才会像现在这样捉襟见肘,同理曹操在徐州祸害了一个够呛,刘澜接受根本就没有什么发展的时间,更别提与民生息了,好不容易打下了广陵抽调了人口补充徐北,却又连着三场徐州大战,民生凋敝,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是吃光了陶谦的老本已经算得上是非常不错了。

    当然这些袁绍是永远看不到的,但换句话说,刘澜也没有完全否认袁绍功劳的想法,毕竟百姓们从战火中走出,继续的就是休养生息,这个时候遇到了袁绍是他们的幸事,就这一点袁绍对冀州的贡献是居功至伟的。

    对于曹操,袁绍现在算是彻底要和他撕破面皮了,以前还念着他的一点好,还念着一些旧情,现在是彻底都不说了,只要想到他,那就是恨,刻骨铭心,扶持起来这么一个白眼狼,除了恨可能就是后悔了,悔不当初,就算是条狗,他也得摇摇尾巴吧?

    议事厅内,袁绍喝了一口茶,不在去想他与曹操之间的恩怨了,一切都该结束,他与曹操直接是该做出一个了断了。

    ~~~~~~~~

    反观刘澜则要冷静的多,他现在就是隔岸观火,坐收渔利,当然他的重心也一早转移到了孙策的身上,不过他也清楚,真正的大战即将开启,寿春之战只要一结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事就绝对会立即上演,在他的记忆中,官渡之战应该是在公元200年的时候,如果这时候就开战,那可提前了半年多一年的时间,不过想想好像也是,不可能直接就开战啊,怎么也得有个准备的时间,这样想来,这硝烟的味道也就真的有点浓郁了。

    不过现在的情况,多半是要在两头做选择,或者说他帮败者,谁败他帮谁,毕竟在他看来这二人他可都没有真正意义上有过合作,就算是寿春之战看起来挺愉快的,可刘澜心里明白,那不过就是各打各的,根本就不能用盟友来形容,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大家都对寿春有兴趣,可这块肥肉一个人又吃不下,那就两个人一起吃,就这么简单,至于什么旧情啊那都是扯淡,利益才是关键,没有利益指望刘澜去讨逆贼伪帝,做梦去吧,就算打那也是先打你曹操,又怎么可能和你一道对付袁术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