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后路

加入书签


    张超突然将自己的盘算告诉杨一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杨一清代表的明朝真正的实干派,从基层爬起来,然后一步一个脚印,靠着切切实实的功劳爬到了现在的位置,他们是大明真正的顶梁柱,与那些靠着嘴炮或是文章写得好的翰林是两回事。

    事实上张超也属于实干派的一员,只是他自己势力太强,自取代刘瑾之后,虽然无刘瑾之跋扈,但是隐隐有刘瑾之权势。

    正统以后,全部政务的处理、裁决,重大问题的决策,几乎由各部门议定。府、部、院诸衙门该管事务,皆由各衙门先行提出处理意见,是为部议。

    官民建言奏章之重大者,先由礼部,后由六部尚书、都察御史、六科给事中聚议载处,是为延议。官员的任免升黜,文归吏部、武归兵部在京三品以上大臣及在外督、抚员缺,则由廷推。重大案的判决,有三司会审难以结案者,又有廷鞫。所有奏章,包括部议、廷议的结果,均由内阁票拟批答。对票拟进行最后审批的是司礼监的批红。皇帝诏令敕谕的颁布,得由六科给事中签署。

    但是自正德登基之后,受到群臣上书的,这一套政治模式被正德推翻了,鉴于文臣的巨大权力,正德利用刘瑾完全撇开了内外廷,开始了一段时间的,当时朝政皆由刘瑾一伙说了算,内阁六部九卿只能垂首听命,他们虽然还是可以延议廷推,但是到了刘瑾手里是什么结果那就是天知道了,这也是刘瑾为什么那么遭恨的根本原因。

    到了刘瑾被张超干趴下之后,张超以兵部尚书掌权,他又弄出了一套新的政治模式。张超鉴于刘瑾的教训,他同时拉拢了司礼监和内阁,把刘瑾一个人的变成了张超等七个人的,他再纵横捭阖控制军机房

    虽然在暗处利用种种手段影响廷议廷推,但是对廷推廷议的结果军机房比较尊重,这看起来已经恢复了以前的制度,而且军机房又改变了以前内阁和司礼监之间的内耗,所以相比于刘瑾那一套进步非常多。

    再加上正德皇帝不断跳出来吸取众臣的眼球,所以张超与其他大臣们的矛盾就没有怎么爆发,大家也觉得有一个比内阁相对更加强悍的军机房是好事,最起码可以约束一下皇帝。

    但是随着正德意外驾崩,一岁多的嘉靖继位,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张超提前一步意识到一个问题,太皇太后张氏名声实在不怎么样,更是几十年不问朝政,而且还跟张超是亲戚关系,这样一来,作为军机房事实上的领袖张超就会变成众矢之的。

    所以张超在矛盾没有爆发前未雨绸缪弄出了国士院,并且赋予了国士院制衡军机房的否否决权,事实上这从本质上改变了大明的政治生态,但是这种变化在目前并没有多少人看的出来,基本都以为张超是想着拉拢天下士人,因为这有利于文官集团,所以杨一清的态度也是支持国士院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准备亲自站台准备竞选国士院。

    但是当这一天张超将自己的改革打算告诉杨一清时,杨一清真的十分吃惊,他万万没有想到张超真的想对大明动大手术。

    别的暂且不说,光说太监干政,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动动手脚,但基本都没有成功,因为太监干政是大明骨子里面的问题。

    大明的太监干政开始于太宗,成型于宣宗英宗,成熟于宪宗,皇帝弄出太监,就是为了牵制文臣,这某种意义上就是祖宗家法。文臣们顶多是钻钻空子想办法削弱太监势力,比如刘健谢迁他们弄得减员增效,消减皇庄等等,可是没有一个人有胆子从根源上斩断太监干政的根基。

    而大明官场都知道,张超与太监们关系良好,没想到他第一个打算就是拿太监们开刀,确实想不到呀!

    除此之外,还有对皇家下手,这是一般的大臣敢想的?尽管都知道那群当猪养的家伙,一身毛病,但也是皇家的猪,是大臣们可以碰的吗?

    还有屯田改革,若不是张超带出来一只能征惯战的军队,光光军人鼓噪就可以要了他的命。但是杨一清觉得,对军屯改革反而最有可能成功,因为张超带出了一只王牌之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