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故事大会——《神典》

加入书签


    第二十八章故事大会——《神典》

    故事是根据史实加入感性和优美锻造出来的工艺品。

    尽管王诩是一个考古学者,但是在编故事方面还是颇具天赋的,当年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和历史,王诩经常发表一些小文章,最后还混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网络博主。

    全靠着他的文字天赋和编故事的水平。

    他给‘逐鹿大战’新编的故事,是这样的。

    不忍看着人类被野兽残骸的蚩尤从天界偷来了冶金之术,帮助人类铸造武器铠甲,来抵御野兽和灾害,但是没想到人类赶走了野兽之后,就变得贪婪起来,为了争夺权力而利用冶金之术互相残害,惊动了天界。

    于是天界派出仁德的黄帝和睿智的炎帝来找蚩尤‘谈判’,诱发了一场‘冶金之战’,最终炎黄二帝生理,蚩尤意识到了冶金之术对于现在人伦不分,不懂道德的人间是巨大的灾难,甘愿协助黄帝和炎帝传授仁德和睿智,共同治理人间,重塑人间规则。

    后世人对于冶金之术应该时刻抱有虔诚和畏惧的心态去使用和探究,每次都要祭拜一下蚩尤大神,反思一下冶金之术是连蚩尤这样的天神都无法正确掌控的力量,人类到底要如何使用他。

    虽然王诩看似编造了一个神话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充满着寓言和更深层次的内核教育意义,虽然这一代的孤竹族人可能不太理解,只当成跟一个神话故事来敬仰。

    但是他们的后代,从小在这种故事教育下,对于三观的塑造是有几大好处的,寓言故事是开启民智最有效的方式。

    王诩将蚩尤的形象大转变,这样不但有助于后人对冶金之术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将蚩尤也当成人文始祖的一部分,而不会将他排斥在华夏文化之外。

    蚩尤的九黎部落在考古界定性为东夷龙山文化集团,不管在文化意义上,还是人类分子学血统上,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构成,可以说没有蚩尤的九黎文化,华夏文明的进程将会推迟一千年以上。

    因为龙山文化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考证证实了很多华夏文明独立起源的有力证据。

    证实了华夏初期拥有冶铁提炼技术和打造技术,农畜驯养历史也重新定性了,而且更重要的是,龙山文化,有着全世界最先进,独一无二的‘黑陶’。

    华夏以陶瓷闻名天下,功劳全部在于‘黑陶’传承。

    黑陶: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

    而这项技术起源于4500年前的东夷部落集团,龙山文化群。

    龙山此遗址发现的高达116厘米、口径44厘米的灰陶甗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大的一件‘蛋壳陶杯’最薄处仅0.3毫米,代表了当时制陶业的最高水平。

    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

    黑陶技术像是最有利的粘合剂,将当时华夏文明几个起源粘合在了一起,铸就了后期华夏文明辉煌的根基。

    至于‘逐鹿大战’的真相,其实就是东夷九黎集团和东羌中华集团一次火拼融合的结果而已。

    也是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一次融合碰撞,最后形成了华夏文化集大成者,二里头文化,也就是考古界疑似的夏朝。

    王诩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后世的科学,考古与神权融合,成为他以后立足的根本。

    或者说,王诩准备把科学‘神化’。

    后世人看似利用科学,掌握了万物的本质,但是却丧失了对自然和生命的那一份敬畏心,过度的自大终究会让人类自食恶果。

    但是古人利用迷信和神权,来奴役万民,也是对自然和生命的一种亵渎,同样获得了惨痛的教训。

    科学是具有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理性,神权则是具有人文浪漫的感性,两者结合,是王诩认为最完美主义。

    也就是那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另类写照。

    不过看着一脸智障和神往的族人们,又看了看一脸若有所思的王离,王诩叹了口气,感觉已经看到了这条路的尽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