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古国》考据

加入书签


    古孤竹国诞生于夏,是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大国--孤竹国[1]。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封墨氏为孤竹君。

    孤竹国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国的建立,标志着冀东文化已高度发达。孤竹先民是礼仪、文明之邦,距今约3600余年。

    孤竹国范围广袤,约含概今天太行山以东、内外蒙古以及东北和朝鲜地区。

    其夏代遗迹无考。商代遗迹、遗物,遍及京津和辽西地区。近年来,唐山市滦南县新发现有关孤竹国重要物证,如带有玉文字的玉璧、玉圭、玉钺、玉冠等大量文物。

    通过文物释读佐证了孤竹国中心就存在于滦南大地,从而解决了”孤竹国“中心即”孤竹城“的归属问题。千年孤竹迷案终于大白于天下。

    文字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2月第十四卷,第四期——第4八-54页李良戈的《孤竹国“所在地探究》

    早期

    约公元前1600年前,孤竹先人为先商部族墨氏一支。商部族南下中原时,墨氏一支留在故土作为其后盾,源源不断将战略所需物资运抵中原,为商祖最终问鼎中原,“殷革夏命”起到重要的战略支撑和经济支持。考古发现,孤竹先民可能就是“红山”族人南下的贵族群体。

    中期

    商代中叶,孤竹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北方和东北地区的物资转运贸易,多在其间进行。这个时期的孤竹国,无论文化经济都较发达,声名四海。殷墟甲骨亦有多件甲骨记载孤竹之事。

    晚期

    商末,孤竹国为西周分化。西周在其西部建立了燕国,管控孤竹及其北方属地和方国。箕子东迁时,大部孤竹先民同往朝鲜。故,此时的“孤竹国”已名存实亡。孤竹国疆域,逐渐被新封赏方国压缩于燕南地区。随后,又析孤竹为令支,孤竹国属地再次缩小。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斩孤竹而南归”,至此,“孤竹国”鲜见史书记载。

    发现

    1973年,辽宁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发现的青铜罍,就带有“觚竹“铭文。近年来,河北唐山滦南县发现了几百件殷商带有铭文的玉礼器、玉册等有关“孤竹国”重要文物,从而把千年孤竹国之谜,昭告于天下。

    孤竹文化

    《史记索隐》载:“高汤三月丙寅(前1027)封孤竹”。“孤竹”本名“觚竹”,“觚”指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竹”当指刻字记事用的玉简、竹简、木简等文字载体。

    孤竹国君及其王子,在殷商国度历任要职。及至商末,孤竹国走出了两位圣贤--——伯夷和叔齐。伯夷叔齐忠于祖国,耻为周臣。其兄弟让国,叩马谏伐、不食周栗,隐于首阳,采薇而食,饿死首阳的故事,千古传唱。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管子曰:“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

    韩非子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

    孔子曰:“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

    孟子曰:“伯夷叔齐,圣之清者也”。“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屈原歌曰:“行比伯夷,置以为像也。”……

    历代帝王更是对伯夷、叔齐倍加称颂。据《永平府志》记载,清康熙永平知府彭士圣《重修清节祠碑记》云:“……自汉熹平五年已有祠。唐天宝七载祀义士八人于郡县。崇祭则自此始。宋大中祥符四年曾访庙遣官致祭。‘清惠’、‘仁惠’谥号则封于政和三年。进侯加公则更于元至元十有八年。至顺元年颁庙额曰‘清圣’,古庙久废。移于郡城内东北隅,为明洪武九年。郡丞梅珪所建,未几复废。景泰五年,郡守张茂乃重建于孤竹故城。成化九年郡守王玺请于朝,赐今额御定祭文……弘治十年,郡守吴杰重修。嘉靖二十六年,郡守张玭重修。隆庆六年,郡守辛应乾,万历十一年兵备雷以仁、郡守任凯,二十七年郡守徐准、曹代萧等,皆经重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