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辽事暂令朝争落

加入书签


    赵元昌露出温和的笑容:“宋卿以为当以何者为准?”

    宋敏贞微垂眼帘,皇帝问你的看法,实际上是想看看你能不能跟得上他的思路。所以你如果要求稳,要上进,那就去揣摩皇帝的心思,回答皇帝想要听到的内容。

    可是,宋敏贞老了,他要为子孙后代做打算。只要不会丢了命连累家人,同皇帝意见不同也没什么。

    所以他没有去揣测赵元昌的想法,而是站在了早就和他沟通好的陈佑一边:“回禀官家,臣以为国家法度不可轻废。”

    说完这句话,他觉得既然选定了队伍,就该主动做出些贡献。略一沉吟,继续开口:“臣听闻,赏罚皆出于上,国法如此,是宽纵亦或是严苛,止官家可言,有司须得严守国法。”

    犯罪的人是该从严判处还是从轻发落,只有赵官家能决定,平常审案的人必须严格按照律令规定来判处。

    不得不说,这番话让赵元昌满意非常。

    如果这种思想能够贯彻下去,毫无疑问对维护皇帝的权威有好处。

    心中有了计较,赵元昌对宋敏贞道:“宋卿此乃持国之论。且回去仔细思量拿一个章程出来,把现有的律令格式整理一番,公诸天下。”

    “是。”宋敏贞应承下来。

    七月十九日,敕以昭文馆学士、尚书都省左司郎中宋敏贞守刑部尚书、参知政事,未几,大司寇宋敏贞受命审定天下刑谳。

    至于原来的刑部尚书则被打发到楚州某县做县令。

    这一天,正好传来辽帝遇刺身亡的消息。

    当天下午,赵元昌召集诸相公参政议事。相公们离开同明殿没多久,制以礼部尚书张欢为三司使、参知政事。

    之前一直是集贤相刘承泽兼判三司,现在突然丢了这份差事,联想到其在这次朝争中的立场,叫许多人心中惴惴。

    二十二日,毫无预兆地,昭文相江夏青罢相,出为舒州刺史。

    在此之后,没有任命新的昭文相,史馆相周敬思成为事实上的首相,政事堂相公仅余两人。

    江夏青罢相后,枢密使王朴总领军政,当天令巴宁泰攻云州的军令就通过驿传系统迅速送往太原府。各类辎重武备也被调度起来,从各地朝太原汇聚。

    就在战争起时,刑部批复权知庐州事冉益谦递上来的死刑申请,结果是核准,上请官家圈阅。

    第二天的邸报上抄录该奏章部分内容以及官家的批复:准!

    而跟着这个批复一起登报的,还有一份诏书,总结起来就是:其罪难逃、其情可悯,特赦其死罪,改为徒刑。

    最后,是李明卿这些人赢了。

    虽然在江夏青罢相的时候,大家都能猜到这个结果。

    合肥保信节度府,陈佑在家中摆了一桌酒席,他请的客人就一个冉益谦。

    在冉益谦把余小林案收好尾后,他的调令就到了,他现在是刑部侍郎、山南西道定谳使。

    这是一个新的职事,任务么,是去蜀地整顿刑狱诸事。等继任者一到,他就会离开庐州,跟着巡江

    --0---0---小--说---00xs.co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0--0---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的水军一路溯江而上进入蜀地。

    眼看新任的知庐州事就要明天就会抵达,陈佑便在家中设宴邀请冉益谦,也算是为他践行。

    一般两个人的酒席,都是为了谈事情,陈佑和冉益谦也不例外。

    陈佑原本是想问问新任庐州知州的事情,但冉益谦明显对他的新职事更感兴趣,从坐下开始,就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的想法。

    没办法,陈佑只能一边啜着酒,一边听着。

    谁让新的知州是冉益谦的老友呢。

    从继任之人同冉益谦关系上就能看出,官家并没有对冉益谦不满。因为陈佑知道这其中不存在利益交换,调动冉益谦以及选定继任者,都是赵元昌乾纲独断。

    顺带着,作为余小林案的主审,冉益谦也在士子之间出了名,有许多志向相同之人向他信探讨,淮南这边甚至有人过来投奔于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