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3/4页

加入书签
    在军事与外务上,努尔哈赤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采取了“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即以抚为主,以剿相辅的方针。其具体内容有三,一为抗拒者杀,俘获者为奴。因纳殷部七村诸申降后复叛,据城死守,“得后皆杀之”。额赫库伦部女真拒不降服,努尔哈赤遣兵攻克,斩杀守兵,“获俘一万”,灭其国,“地成废墟”。二是降者编户,分别编在各个牛录内,不贬为奴,不夺其财物。原是部长、寨主、贝勒、台吉,大都封授官职,编其旧属人员为牛录,归其辖领。三为来归者奖。对于主动远道来归之人,努尔哈赤特别从厚奖赐。当他听说东海虎尔哈部纳喀达部长率领一百户女真来投时,专遣二百人往迎,到后,“设大宴”,厚赐财物,“为首之八大臣,每人各赐役使阿哈十对、乘马十匹、耕牛十头”,以及大量皮裘、貂帽、衣、布、釜盆等物。对其他随从人员,亦“俱齐备厚赐之”。这样就缩小了打击面,争取到许多部长、路长带领属人前来归顺。仅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黑龙江、吉林、辽宁女真酋长统众来归的,就有二三百起之多,因而加速了女真统一的进程,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还采取了正确的用兵策略,一般是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逐步扩大。他积极争取与蒙古联盟,尽力避免过早地遭到明朝的打击,直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发动叛乱以前,没有受到明军的征剿,这极大地有利于统一女真事业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了军事指挥才干。他长于用计,重视保密,多谋善断,议即定,定即行,出兵犹如暴风骤雨,迅不可挡,经常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

    终结之地:

    1626年,横行东北半个世纪的努尔哈赤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败。

    这年的正月,努尔哈赤看到了一个最大的机遇:明王朝的辽东经略高第命令撤去关外各城的守御,将部队全部撤入山海关。一时间,明王朝数年经营的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军被撤一空,只剩抗命不撤的袁崇焕坚守宁远城。兴城孤悬,手到擒来,最惯于抓战机的努尔哈赤岂能放弃便宜不占?迅速调集13万大军进攻兴城。

    此时的形势绝对有利。

    从军力对比来说,兴城守军只有1万,而八旗兵却有13万,惯于以少胜多的八旗兵,换个以多打少的打法,如同用牛刀杀鸡,准赢不可。

    从部队的协同情势来说,明军号令不一,袁崇焕坚决抗击后金,把守卫山海关的前沿纵深深入到兴城一线。不懂军事且畏敌如虎的经略高第坚决后撤,只守山海关,并把从兴城前后一线的守军都撤回山海关,将袁崇焕的兴城要地孤悬在敌前。对于这样坚决抗敌的将领,经略高第当然不会派一兵一卒前来支援。而八旗兵号令出自努尔哈赤一人,前后协同,只要前线需要,沈阳的支援随时可到。

    从指挥者来说,指挥兴城的守城者袁崇焕只有32岁,曾为辽东总督,被崇祯所器重,所属部队号称“关宁铁骑”,是明末抗清的中坚力量,其本人谋略精通,善于用兵,后因斩杀毛文龙被崇祯猜疑,虽重创努尔哈赤有功,但是还是被崇祯凌迟3600刀残忍处死,一代名将陨落,待到崇祯醒悟时,大顺军已兵临城下。68岁的努尔哈赤自20多岁起兵以来,身经百战,从来没打过败仗,特别是在和明军的三次大战役中,每次均以少击多,每次都大获全胜。农历正月24日,努尔哈赤先派遣部队绕过宁远,在城南5里处切断了通向山海关的大路,然后放几名俘虏来的汉人去宁远向袁崇焕传话,劝袁崇焕投降。劝降不成,遂大举攻城。

    兴城外的一线平地上,只见后金兵蔽野而来。

    成千成万的辫子兵冲到了城边,突然之间,城头举起千千万万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战事越来越激烈,明军忽然从城头的每一个石堞间推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木柜,这些大木柜一半在堞内,一半探出城外,大柜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将大木柜拉进来,再装矢石出去投掷。跟着地雷爆发,土石飞扬,无数清兵和马匹被震上半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