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 投资环境-第2/3页

加入书签
    来自大明等地的商人除了资金上的投入之外,往往还会派出大量的劳动力进驻到这些地方,一方面加快开发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一些海汉人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当然这些人在本地住了几年之后,是不是还愿意搬回到他们来时的地方,那可就不一定了。

    等到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地方开始有了产出,那么参与前期投资建设的商家就能得到相应的优先销售权,可以将这些紧俏的商品运往大明、安南等国内陆地区进行销售,获取高额回报。而这些渠道就无需海汉再花费精力去一一架设,投资商们自然会设法去完善这个与他们利益密切相关的环节。

    海汉人手里有先进的技术,有归属明确的地皮,有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可靠的商业口碑,不管是寻求高额回报还是图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商,几乎都可以在海汉控制下的地区内找到合适的经营项目。去儋州这批参观团的客商们虽然也听说了刺客行刺知州大人的事情,但他们去当地看过之后,自然知道当地做主的早就不是大明官府了,而是海汉执委会下属的儋州管委会。

    商人们可不会太在意什么国家大义之类的东西,何况海汉此时也并没有公开地竖旗造反。而且海汉人的口碑早就通过这几年的商贸活动流传在外,从未在交易或是合作经营中有过什么劣迹,要论可靠程度,反而是胜过官府不少。因此尽管儋州最近局势好像不是很太平,但依然没有影响到客商们的投资热情。

    从三亚过来的这批客商也是一样,虽然经过了将近三天的海上行程,但这些人完全没有旅途劳累的迹象,下船之后便嚷嚷着要去参观商务部之前所声称的“琼州岛最长的货运轨道”。

    顾凯不得不出来打了圆场:“各位,大家一路舟车劳顿,今天就在昌化县这边暂时休整,明天我们会组织大家和先期抵达的另一支参观团一起,乘坐火车前往位于昌化县城以东四十里的石碌矿区进行参观。昌化管委会的乔主任已经为各位准备好了丰盛的接风宴,请大家遵从工作人员的指示,依次搭乘马车前往县城。”

    当晚乔志亚在昌化县城中设宴款待参观团,本地的知县、把总等地方官也都出面陪同。商人们见海汉已经将这里的状况经营得如此之好,自然对这里的投资前景又是放心了不少。

    第二天早上,参观团在县城用过早餐之后,便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之下,陆续来到了县城外的火车站候着。两批参观团合并之后,除去跟班随从小厮等等,也还有四十余人,因此乔志亚提前便安排了专门用于装载贵客的客运车厢过来。

    这些商人中还有不少是第一次乘坐这种传说中会喷出白烟的“海汉火车”,都是感到新奇不已,忍不住这摸摸那瞅瞅。而现在的客运车厢已经不再似胜利港到田独刚通车那会儿的状况,有了像样的车顶车窗,而且车窗还是巴掌大的平板玻璃镶嵌而成,让商人们大呼奢侈——光是这一节车厢所安装的玻璃窗,在大明境内至少能卖出个一两千两银子了。车厢的座椅都是固定在地板上,硬木所制,外层是牛皮包棕榈垫子,坐起来也算比较舒适。车厢里还放了几桶用硝石制成的冰块,以降低车内温度。

    当然了,与参观团同一个火车头牵引的另外几节车皮就远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乘客只能坐在车厢里连靠背都没有的长条凳子上一路晃荡着去石碌,头顶上也只有竹席遍的车顶堪堪能够挡风遮雨,那些家仆随从之类就只能在这种车皮上暂时将就一下了。这几节车皮除了装载运往矿区的劳动工具、生活物资之外,还有数百名要去石碌上工的矿工。不过这些矿工可是有别于在矿坑里刨石头的苦力,基本都是各个采掘点的工头和负责矿山技术的技工,才能有条件乘坐火车往返于昌化与石碌之间。真正那些下苦力的矿工,基本都是长住在石碌当地,很难有机会走出矿区。

    随着两声汽笛鸣响,蒸汽机车开始缓缓地加速前进,牵引着一列车皮驶出站台,向东边内陆行进。参观团当中很快有人就注意到轨道以南的一大片建筑:“请问顾先生,此地烟囱林立,是何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