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八百个学童,最大的底蕴

加入书签


    入冬了,停工了!

    距离江淮大水灾,已经过去六个多月。

    接近四万的流民,如今已经渐渐想不起家乡的样子。又或者,他们不愿意回忆家乡的样子。

    古人讲究落叶归根,然而根的地方烂了,如果没有那些贪官污吏,那一场大水不会死那么多人。

    因为恨贪官,所以连家乡也恨上,以至于人人都不愿回忆,如今灾民们自称是泾县人。

    这一日恰是冬至……

    也是数九严寒第一……

    后世华夏许多老人,还懂得怎么数九,但是年轻一代已经不懂,或者大部分人不太懂。

    数九,其实就是从冬至开始算,每九算一个九,总共计算九个九。

    所以数九又被称为冬九九,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生活经验。【这一段算是民俗性质科普,我很希望现在年轻人了解我们的文化。】

    古人关于数九,有一段歌谣,听起来像是顺口溜,然而却饱含着科学道理,因为的是季节和气候,讲的是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这个歌谣叫做《九九歌》,在古代连孩童都会背……

    然而或许是因为杨一笑穿越的关系,所以在这个云朝竟然没有这歌谣。

    所以,泾县才子又一次‘学究人’。

    一段原本属于古饶生活歌谣,被他重新教导给这时代的古人。

    《九九歌》,其实是很粗浅的民俗顺口溜,然而连杨一笑自己都未意识到,这首童谣给他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声望。

    下百姓,多有传唱。

    开始时,就此日,于泾县之中,杨家村的旁落,一座流民大营,如同点燃星火。

    ……

    教导歌谣纯粹是杨一笑的无心之举!

    今是冬至,河渠上停工,由于寒流突袭的缘故,杨一笑担心流民会冻伤,于是他一大早出门,在流民大营之中巡视。

    但是还没巡视多久,他被一群孩童围上。

    “杨先生,杨先生……”

    孩童们娇嫩的声音,每次都能让杨一笑心暖,所以他专门停下来,揉着几个毛头的脑袋,温声问道:“怎么了?为什么围着我?”

    孩童们七嘴八舌,争抢着跟他话。

    “杨先生,回禀杨先生,我们不是围着您,我们是想请求您……”

    “我们不愿意放假,我们想继续留在学堂,读书,习字,努力,成材。”

    读书,习字,努力,成材!

    这是杨氏学堂的堂训。

    简简单单八个字,透着一股子质朴,当初杨一笑拟定这个堂训时,没有对学童们提出太多要求。

    读书习字,努力成材,在他看来,这就很好。

    而学童们也都很乖巧,将他的堂训时刻记于心间,以至于今日学堂放假,孩子们竟然不愿意接受。

    “杨先生,杨先生,我娘跟我,我们不该放假玩耍。”

    “因为先生的仁慈,让我们可以读书,哪怕再穷再苦的家庭,娃娃也可以在学堂受学。”

    “我娘跟我,这是穷人一辈子最大的机遇……”

    “所以,我娘认为我放假休息对不起先生……”

    对于孩童的真汇报,杨一笑欣慰的笑了起来。

    他伸出手,轻轻抚摸这个娃娃,温声道:“学习很重要,但是休息也很重要,杨先生我一向认为,学和休乃是相辅相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