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一章 另有所

加入书签


    ?

    自古以来,两国议和或者谈判,一国使者的人选都是由各自的国家来选择。虽然说在大宋以前,不是没有他国指定使者的先例,可是那毕竟是少数,在大宋朝更是从来没有过。

    毕竟议和使者这样的事情,对大宋朝来说,究竟是由谁去谈,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其实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这只是对大宋朝而言,一旦上升到对外的高度,尤其是跟蒙古人谈,这性质自然是另有不同。

    国与国之间,即便现在大宋朝处于弱势的一方,这派谁做使者的事情,也应该由大宋朝自己说了算不是?蒙古人来指定大宋朝和谈的使节,若是真的应了蒙古人,传扬开来的话,大宋朝的面子何存?

    史嵩之不是傻子,相反,他比如今大宋朝中的绝大多数尸位素餐、只会窝里斗的官员们都要精明的多。从小吏到京湖制置使,再到如今的左丞相兼枢密院枢密使,史嵩之的履历跟贾似道的升官速度相比,实在算不上有多豪华,可是他毕竟是一步步走上来的。

    同时他的起点也是足够的高,所以他的眼光也要比一般人要看的远的多。

    这一次的襄阳之战,朝中之所以能够通过,除了孟珙的力请陈辞之外,史嵩之也是花了很大气力来促成这件事的。

    史嵩之、孟珙他们这一批人,跟大宋朝中其余那些对外只会妥协、绥靖的官员们相比,应该算是大宋朝的鹰派和主战派了。

    因为条件和时代的局限,无论史嵩之还是孟珙,大多数时候都是将目光停留在大宋朝和蒙古人的战事上,很少也没有条件去关注蒙古国其他的情况。

    所以,他们自然不会跟贾似道一般,知道蒙古人这个时候正催动大军横扫欧亚大陆呢。

    不过这并没有遮掩他们应有的判断,那就是蒙古人虽说屡屡对大宋朝发送各样的攻势,却是一直没有真正的使出全力,而且对大宋朝如今的土地城池实在是不这么看重,就仿佛他们一直在忙于别的事情一般,对大宋朝的策略,就仿佛割草谷一般,过个一段时间感觉成熟了,就出动大军到大宋朝境内来劫掠一番。

    除了城池外,粮食、人口、茶叶、铁器、金银珠宝等等等等,都是蒙古人劫掠的对象,却偏偏对大宋朝最为看重的城池和土地不屑一顾。

    这也是为什么作为大宋朝粮仓所在的四川战区,为什么一直是蒙古人主攻的方向的最为主要原因。因为四川是粮仓所在,素来富庶。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量,料想蒙古人不会因为一座襄阳城真的跟大宋朝大动干戈,而又因为看到襄阳对大宋朝长江防线的重要性,所以史嵩之和孟珙才不遗余力的推动了襄阳之战。

    可是事实却偏偏出了偏差,蒙古人不仅真的大动干戈了,而且是狠狠的大动干戈了,坐镇金地俯瞰宋地的口温不花,甚至亲自督师南下来报复大宋朝,紧接着又是四川和淮东两地两路大军,齐出围攻大宋朝。

    这已经不能用动干戈来形容了,看口温不花的势头,这完全是要将大宋朝灭亡的趋势嘛。

    预判的失败,战事进行的不利,赵昀心中对他的不满也随着每日里雪花般送到龙案上的军情信报而增加着,史嵩之很清楚。

    可是对这场战事,史嵩之从一开始就感觉发生的有些蹊跷,有些不应该。

    宋蒙两国,从三年前交恶到如今,大大小小的战事已经打了无数次了,虽说大宋朝始终都是处于守势,可是史嵩之知道,蒙古人很清楚,想要灭掉大宋,蒙古在金地和西夏不太安稳的情况下,即便真的可以,却也会付出异常沉重的代价,甚至很有可能到了最后,会落个得了宋地、失了金地的下场。

    说的再严重点儿,弄不好连蒙古人也会被拉着陪葬,彻底的退回大草原。

    所以,这三年来,宋蒙两国除了端平入洛之战算是非常大的战事外,基本上都是打打停停,和谈再何谈……如此反复。

    这是两国之间这三年来一直保持的默契,虽然没有说破,不过却都是心知肚明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