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千秋万代

加入书签


    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朱家饶大明江山社稷能够千秋万代的传承,在位期间先后分封了25位皇子为王,史称藩王。

    秦王朱樉 燕王朱棣 鲁王朱檀 宁王朱权 晋王朱棡 郢王朱栋 湘王朱柏 谷王朱橞 岷王朱梗 伊王朱彝 赵王朱杞 蜀王朱桩 唐王朱柽 潭王朱梓 庆王朱椭 沈王朱模 楚王朱桢 代王朱桂 周王朱橚 韩王朱松 辽王朱植 齐王朱槫 肃王朱模 安王朱楹 静江王朱守谦

    太祖皇帝道:“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各有封爵。分政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先古哲王之制。为久安治长之计。”

    时元廷尚未肃清,仍游牧于北方,窥明境境。为了保卫边疆,又在诸王中设立九大攘夷塞王,允许他们拥有军队。分别为:

    秦王朱樉 晋王朱棡 燕王朱棣 代王朱桂 肃王朱楧 辽王朱植 庆王朱栴 宁王朱权 谷王朱橞

    其中,宁王朱权,燕王朱棣军事实力尤为强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朱元璋崩。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

    遗诏曰:“皇太孙朱允炆仁明孝友,下归心,仪大位,以勤民政。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福吾民……”

    年仅15岁少年朱允炆初登大宝。对于诸王强大的军事实力,十分忌惮。为了巩固帝位。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帮助”下,开始削藩。先后有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齐王朱榑。湘王朱柏,岷王朱楩五位藩王或废或死。

    本就有不臣之心的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走上“清君策”之路,史称靖难之役。参与靖难的还有宁王朱权,因其手下朵颜三卫,故军事实力最为强悍。

    初燕王许诺靖难成功后,与宁王划江而至,平分下。但靖难成功后,朱棣非但没有履行诺言,而是将朱权贬至江西南昌。

    此后,这股世仇便在宁氏子孙中代代相传。

    正德初年(1505年),皇帝朱厚照初登大宝,不理朝政,宠幸宦官,导致皇权旁落,太监专政。以刘谨,张永,谷大用,马永成,邱聚,罗翔,魏斌,高凤构成的宦官政党“八虎”独揽大权。其中以刘谨最为受宠,权势滔,人称“立皇帝”。八虎祸乱朝纲,残害忠良。一时之间,朝臣人心惶惶,百姓水深火热,苦不堪言。

    残阳微微照南昌,阴风瑟瑟袭宁府。

    大宁王府前,一阵哒哒的马蹄声在石板路上回荡,越来越近。转眼之间,但见一人一马飞驰而至。纵然他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也不管不顾。连忙翻身下马。随即朱色大门应声而开。

    “见过刘大人”府卫行礼道。但见他大步向府内奔去。一路穿堂入室,途中丫鬟家丁忙不迭避让,唯恐避之不及。刘大人也视而不见,只问了一句:“王爷现在何处?”一个家丁回答道:“在书房。”话音未落,刘大人已不见了踪影,留下众人面面相觑。

    刘大人朝书房疾行而来。“见过刘大人”书房前两名府卫行礼道。

    “王爷在否?”刘大人问道

    “在。”府卫完便上前开门。随即刘大人大步进屋。

    “参见王爷。”刘大韧头行礼道。等着王爷回话。过了半晌,但见王爷并无回应。又放大了声音道:“参见王爷”举头瞬间,只见面前这位衣着华丽,体态臃肿的男子正在练习书法。只见他肥头大耳。留着一横胡须约摸三十来岁的年纪。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才半月不见,仿佛又胖了一圈。口中念念有词:“好,好”,方才落笔抬头,漫不经心看了一眼刘大人,一袭青衫文人打扮,白面长脸,一副仓皇之态。

    低头又对手职大作”欣赏起来,似乎对自己的书法甚是满意,脸上笑容久久未散。刘大人瞥了一眼,暗叹了一口长气,心中一阵唏嘘。斜睨之中,只见纸上写了几个大字:“兔死狗烹,鸟尽弓……”余下几个字便看不见了,不难猜测是“弓藏”二字,心中不禁一阵喜悦。暗道:“幸哉幸哉,看来王爷大字未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