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品灵测试(四)-第2/3页

加入书签
    “这是朴刀。朴刀是介于大刀与单刀之间的一种兵器,俗称双手带;是一种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人们往往将其归于短兵器。它全长,约六十厘米至一米五左右,刀刃长度为四十五至七十厘米之间同。使用时,两手握着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样,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从外形看,和大刀没什么两样,但是和大刀相比,刀刃占的比例比较大,这是朴刀不同于大刀的最明显之处。由于是用两手握着使用,故又有‘双手带’之称。兵学家并不把它视为真正的武器。它只是流行于民间、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陋的兵器。“

    “朴刀,其实又是查拳套路中的器械套路的一种。本套路的特点为:动作紧凑,姿势舒展,动速静定,节奏鲜明,劲力顺达。套路中运用了劈、跺、扫、砌、绞等动作,身法灵活,变化无穷,便于所有学武之人学习。”

    阮柏禧伸出一握刀柄,举起一舞,便道。

    “不错,再来看这把刀。”

    胖子考官又取一把刀。

    “这是环首刀。环首刀诞生于战国时期,是由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环首刀将匈奴打败,并间接促成了当时的欧亚民族大迁徙。刀型构造:环刀纤长挺直,部分带有内弧。”

    “环首的出现,应该是出于实用和美学的双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连绳套挂手稳定握持、还能坠挂饰物和刀穗。环首刀最初是做为骑兵的劈砍武器来取代原本的汉剑。汉剑由于双面开刃而不利于马上作战、不利于劈砍、易折断,这在对匈奴骑兵的近身战斗中非常不利。而环首刀单面开刃、厚脊,在当时而言是最利于砍杀的兵器,加上强弩铁戟的长短程配合,大大加强了汉骑兵的攻击力。现在这一把东汉的环首刀,刀身上还刻有隶书铭文十八字:‘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卅湅’就是三十炼,也就是这把刀曾经使用“百炼钢”技术将钢材折迭锻打达三十次之多,而在这把刀的刃部还发现经过‘淬火’。‘淬火’是将刀刃加热到某一高温,再用水、油或空气使其急速冷却,并让工件表面硬化。”

    “在环首的结构上,汉环刀主要分为五种:环首另造、加热锤锻焊接在刀茎上;第二种和第一种类似,但是环首留有和茎端一样宽的缺口,然后焊接在两端;第三种还是环首另造,但是夹在折返的茎未端。这类刀比较罕见,而且刀身质量非常出色,侧面反映出汉代热处理技术的成熟;第四种是刀茎环首一体锻造,然后与刀身用嵌焊的方式连接,再用目钉加固;第五种则是全刀一体锻造,环首内往往有精美龙雀类图案,所谓‘龙雀大环’。”

    “环首刀在西汉开始普及使用、彻底取代长剑是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士兵几乎人手一把环首刀,环首刀成为了衡量军力的重要指标。在三国之后,环首刀作为一个经典和传奇横跨过近三百年时光直到唐代中期。环首、窄身、长刃、直背,这系列特征的环首刀在华夏武功最灿烂辉煌的一千年里扮演了主角。”

    “钩镶是汉代特色兵器,一种攻防两用的铁质小盾牌。核心部分是一面小型铁盾,中间突出一只用来推杀的刺,上下各延伸出用来勾阻对方兵器的铁钩。汉人使用钩镶和环首刀这样的组合搭配,可以很好克制长戟等长杆兵器。”

    阮柏禧手握刀柄,一端一舞,悠悠地道。

    “好!全对。你再看这把。”

    胖子考官又取一把长刀。

    “这是东洋的大太刀。大太刀又称野太刀。太刀在五尺以上的都属此类。在东洋的主流武道中是不常见的,大太刀在军队兵器史上经常被提及,主要活跃于镰仓末期至室町中期这个年代,但在武术史上精于此武器技巧的人则寥若星辰。目前流派以大太刀为主的,主要有林崎梦想流的大太刀拔刀术、景流野太刀术、古传圆心流大太刀组讨术和柳生新阴流奥传的大太刀术。镰仓武士们以拥有豪迈与腕力为荣,进而可以夸耀威武的武具——具有长大刀身的太刀屡屡出现在战场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