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邯郸陌上九月秋(四)-第2/4页

加入书签
    “唉,黄巾这一作乱,地方上就不安宁,不但有黄巾,还起了许多盗贼,闹得乡野不安。小人这亭中先后受过三次盗贼的围攻,那三个亭卒两个死在了贼中,一个逃跑不干了。”

    “原来如此。……,你说你这亭中原有民口千余,我等来时,在路上见田野无人,道上少人迹,里中不闻鸡犬之声,却不像是有千余民口的样子啊。”

    “现在确实没有千余民口了,县里前天才下檄文,令乡中算民,小人算了一下本亭现存的民口,男女老弱加在一处不到五百口。”

    “算民”,即普查人口。汉制,八月算民。每年八月都要普查一下人口。荀贞当年在繁阳亭和西乡时都做过这项工作。现下冀州初定,又适逢八月,更是要普查人口了。

    “不到五百?余下的呢?都亡在乱中了?”

    尽管有心理准备,荀贞还是大吃一惊。千余民口只存不到五百,两不存一。“十室五空”只是个形容词,如果现实真的是这样,只怕谁也接受不来。

    “倒也不是,有的离乡背井投奔别地的亲眷了,有的被县君召去县里,当了郡兵,有的则是活不下去,卖身给了郡中县里的大户。”兵灾一起,最苦的是贫苦百姓,本就食不果腹,再被黄巾、盗贼,乃至官兵一再掠夺,除了饿死、从贼或从兵,就只有卖身求活一途了。

    别说寻常的百姓,便是这个叫文非的亭长和那个亭父,名义上算是朝廷的吏员,由县中给发食禄,可眼下却也是俱皆衣衫褴褛,黄瘦羸弱,面带饥se。听文非说话,有时都听不大清楚,明显是饿得了,中气不足。荀贞摇了摇头,负手仰望暮空,心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张角起事的初衷是想建立一个太平世界,结果却事与愿违,半年兵灾,百姓越发难活了。”

    顶着典韦的目光,文非畏缩地待在荀贞身前,尽管害怕,却始终不提告辞。荀贞心知他的目的,暗叹了口气,叫来宣康,吩咐说道:“取些钱给文君,当是我等今夜住宿之资。”

    宣康转身待去取钱,却听到文非说道:“贵人临鄙亭,小人岂敢收钱?”眼神游移,往荀贞等的坐骑边儿上看。

    荀贞笑道:“文君有什么话想说?请尽管讲来。”

    “钱,小人是万万不敢收的,贵人若真怜悯小人等,只求赐些米粮。”

    “米粮?这秋收不是刚过么?怎么……?”

    关闭lt;广告gt;

    八月底,秋收刚过,按理不是缺粮的时候,荀贞起初见文非与那亭父面有饥se,只以为是县中发给的粮少,现下闻文非此言,宁要米粮不要钱,却似竟是已揭不开锅了!

    文非愁眉苦脸地说道:“秋收是刚过,可压根就没有收多少粮食上来。黄巾是从二月起开始生乱的,一乱就乱到了现在,耽误了种,县乡又连遭黄巾、盗贼之袭,县中、民家往年存留下来的那点粮食也几乎全被抢掠走了,好容易皇甫将军斩杀了张角,黄巾、盗贼纷纷闻风逃遁,我县才得以组织人手收割秋粮,可却也收获寥寥,不怕贵人笑话,小人已饿了两天了。”

    百姓无粮糊口,县中缺粮发俸。

    从军以来,荀贞为避免扰乱百姓,除了必须的以外很少进城,也很少去乡里,他料到了民间会缺粮,却没料到已经糟糕到这样的程度。他默然了片刻,说道:“叔业,去取些米粮。”

    宣康应诺,去到马边儿,从刚从马上取下来的随行所带之干粮袋里取了些米粮出来,用个小袋子盛着,递给了文非。文非千恩万谢,只差跪拜磕头了,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一袋米粮,就好像捧着什么价值连城的珠宝,欢天喜地地告辞回去前院了。

    葛亭在洨水北岸,渡过洨水向西南去,二三十里外便是常山国的国都元氏县,挨着国都的地方已经困苦至此,别的地方可想而知。荀贞心道:“每逢大乱灾年,史书常记‘易子相食’,只希望这种人间惨剧不要出现得太早。”这天下之乱乱得还在后边,黄巾之乱只是个起头,人吃人的惨剧早晚会出现,荀贞对此亦无能为力,只能希望这种惨剧能出现得晚一点。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