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孙承宗的变化

加入书签


    启皇帝在徐光启离开京城后,再次去了工部视察,并且去了丰台察看王恭厂新址建设进度。

    皇帝担心徐光启离开京师后,工部会有所懈怠,所以亲自上阵督促他们;看了一圈以后,比较满意,这个时代的人大多纯朴踏实,偷奸耍滑的人肯定也有,估计都被徐光启清理出去了。

    启皇帝给了徐光启极大的权限,整个工部就是徐光启的一言堂,没人敢挑战他的权威,这种现象当然不正常,并且已经有御史上奏疏弹劾此事。

    但皇帝依旧不改对徐光启的支持和信任,值此非常时期,行此非常之政,徐光启的独裁会让工部的效率更高,执行力更好。

    启皇帝对工部的重视,是明朝历代皇帝都没有过的,以前的工部存在感不高,排在六部末尾,在读圣贤书的读书人眼中,这些做具体事务的人素来不受重视。

    这也是儒家学的一个弊端,王阳明的心学在读书人中受到极大追捧,大家热衷于各自对心学的理解高谈阔论,读书人大多为夸夸其谈者,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热衷于做具体事务。

    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正常、不健康、不利于国家发展的风潮。

    而晚明时期,这股风潮达到了一个高峰,官员们动不动就喜欢争论,争论了许久也争不出什么结果,造成官府工作多浮于表面,工作效率拖拖拉拉,踏踏实实做事的不多。

    启皇帝想要改变这种风气,打压这些夸夸其谈者,重用肯做实事者,增加科举考试中实务考试内容,将来要举办各个部办学院,培养更多踏实做事的官员。

    但儒家学在中国盛行千年,想要短时间内大幅改变不太可能,他这个皇帝只能设计制定一些政策制度,潜移默化的改变这种现象。

    而预防军阀的产生,同样是启皇帝必须要关注的大事。大明注重以文御武,相对而言抑制了军阀的产生,但是原本的历史上,辽东的吴三桂、祖大寿,湖广的左良玉等人事实上就是军阀,军队只听他们的号令,不听朝廷的指挥,这在以前根本不可能出现。

    正是因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朝廷越发依赖武将,而对武将的监督机制基本丢弃,有点野心的武将马上动了拥兵自重的心思,一旦乱世出现,朝廷情势危急,武将趁机跟朝廷索要好处,甚至有了良禽择木而栖的想法。

    启皇帝给袁可立的密信中提出的几点措施,就是提醒袁可立对武将必须恩威并施,大明现在的这帮武将打仗的本事不咋滴,搞歪门邪道那一套却无师自通,必须加以限制。

    这一点上,袁可立确实做得不够好,毛文龙的位置确实很重要,但也不能过分纵容,袁可立把毛文龙提拔得太快,却疏于监督,本就桀骜不驯的毛文龙很容易变得骄横跋扈,甚至会产生拥兵自重的心思。

    毛文龙后来谎称他的军队有四五万,动不动就报告杀敌数千,要求朝廷派发粮饷物资和奖赏,而他孤悬海外,朝廷怎么验证?这粮饷物资和奖赏给不给?

    启皇帝现在提出了补救措施,袁可立也想明白了,自己的确疏忽大意了,一味的加赏并不能保证毛文龙的战斗力和积极性,恩威并施才最有效,自己有点心急了,差点酿成大错。

    大明现在对后金的战略只是围困和骚扰,启皇帝头脑很清醒,明军和建奴野战肯定不行,只能据城、据险而守,偶尔趁其不备骚扰攻击其薄弱处,使建奴不得安宁就行,根本不要妄想取得什么大捷。

    如果只是打退建奴的围攻,就敢号称大捷,恐怕只是袁崇焕这类文官的夜郎自大而已,明军的战斗力没有得到突破性提高,没有对付建奴骑兵的办法,怎么取得大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