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东林密谋

加入书签


    东林党人这两一直在密谋,大家都是在京师和朝堂上厮混的,对政治自然都是敏感的。

    这次皇帝在早朝时有点嗨了,信口开河,不但要办那么多部办学院,而且要给学院毕业生举人功名。

    举人是什么?是老爷,大明凡是有读书人取得举人功名,民间社会就称呼他为老爷。

    举人可以直接做官的,大名鼎鼎的海瑞海刚峰,就是个举人,他并没有考中进士,照样在大明官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声名显赫。

    皇帝此举可谓开历史之先河,改变了中国千余年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必将在朝野上下激起一番动荡,而他们这些当初历尽艰险方才考中的人,自然看不惯这种功名可以轻松获得政策。

    套用一句时髦话:风浪越大鱼越贵,科举考试难度越大,他们这些已经考中的才越珍贵,要是真让皇帝办了那么多学院,将来每年都有一批批的毕业生出来,这些人同样可以进入这个官僚阶层,人多了,不稀奇了,也就没那么珍贵了。

    再官帽子就这么多,竞争对手一下子多出许多,凭空增加了许多竞争压力,这对现有的官僚阶层来都是不利的。

    人嘛,趋利避害是本能,官也一样啊。

    当了这么久的官,享受到了人间尊荣富贵,谁也不肯放弃的,如果吸食毒品会上瘾,那么当官更会上瘾,其上瘾程度一点不比吸食毒品弱。

    所以启皇帝问顾秉谦对这个政策的直接印象,顾秉谦了实话:不喜。

    这是对整个既得利益团体的利益挑战,虽然没有直接侵犯他们的利益,但间接影响是相当大的。

    因为这项政策是启皇帝提出来的,将来那些学院毕业生自然会得到他的关注甚至重用,久而久之,那些府学县学的生员,国子监的监生,荫生,官生,贡生们,将会对那些部办学院趋之若鹜,而原本朝廷选拔官员的唯一通道--科考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选拔举饶乡试会渐渐冷落。

    这是上好下效的典型表现。

    实际上,这也是朱效文这个启皇帝的暗中布局,他希望以此来改变朝廷选拔人才的单一性,通道的单一,人才的单一,都是学四书五经的人才,没有国家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没有过渡到工业革命的理工科人才。

    可惜朱效文不是老谋深算的政客,他的暗中布局早被朝堂上的官员们看透了,只是因为他是君,他们是臣,没办法直接否决掉而已。

    实际上朱效文还有后续政策没有提出,将来他准备出台:以后的会试,具有部办学院学历的,将优先录取;以后的殿试,状元,榜眼,探花前三甲必须拥有学院学历;以后的内阁成员,必须拥有学院学历。

    就像现在的内阁阁老们,必须是在翰林院呆过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这是得到大家认可的惯例。

    当然,如果朱效文现在就提出这些后续政策,那就是一次翻覆地的革命,大概率是通不过的,而且会引起国家震荡,殊为不智。

    朱效文虽然政治经验不丰富,但也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步子太大要扯蛋,温水煮青蛙才有可能成功。

    可皇帝的这次信口开河还是让有心人看到了机会,能让东林党重振辉煌的机会,因为此刻的东林党已经被皇帝弄得七零八落的。

    东林党唯一健在的创始人高攀龙被贬去了柳州,前几东林党的另一位领袖钱谦益被贬去了崖州,跟他一同被贬的还有周朝瑞和顾大章两位东林骨干。

    原来的东林党核心人物杨涟和左光斗升官了,可他们升官的原因是当众反对钱谦益的言论,似乎算是与东林党决裂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