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舌战群谏(七)-第2/4页

加入书签
见此,赵旸环视一眼殿内群臣,又说道:“昔日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世人都道其好大喜功,然不久之后,唐太宗亦远征高句丽,莫非唐太宗亦是昏君?说到底还是因为高句丽日益壮大,频繁袭扰中原王朝,渐成祸患,不可不除,这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据我所知,太祖灭后唐前,也是这般回绝后唐国主之求和的,这算不算祖训?”

“……”

满朝文臣面面相觑,不知情的以目光向同僚求证,而知情的则微微点头示意。

此时赵旸继续说道:“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待四邻皆是如此,只要其强盛,便将其削弱,甚至将其覆灭,目的自然是消除威胁。这些国家求强难道有错么?又或者错在中原王朝?其实都不然。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之争,不分对错,与彼之仇寇、我之英雄同理。……说回辽国,我不否认宋辽两国已有近五十年未见兵戈,有人称应当尽力维持两国当前的和睦,我其实也并不反对,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即使五十年未见兵戈,谁敢保证辽国不会再度威胁到大宋?”

“……”

整个殿内寂静无声。

原因无他,只因数年前的“庆历增币”事件还历历在目——即西夏李元昊称帝引发宋夏战争时,辽国趁机威胁宋国,后经双方谈判,在澶渊之盟的三十万银绢基础上再增加十万银、十万绢,合五十万银绢。

虽说庆历增币的最终结果导致辽、夏交恶,两次发生战争,于宋国大为有利,但辽国威胁宋国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赵旸并不清楚,只是以为说服了殿内群臣,便转头看向高若讷:“高相公可以保证么?”

事实摆在眼前,高若讷自然也无法驳斥,神色复杂地看着赵旸。

尽管心中仍然厌恶,但他不得不承认,这个来历蹊跷的小子确实是有才能的,提出的种种论点连他都觉得受益匪浅。

“不能。……除此之外,赵正言莫要指望从我口中听到别的。”

高若讷郑重其事道,随即在朝官家作揖后,回到了自己原来的位置。

赵旸愣了下,随即便明白了高若讷的意思——这家伙还是怕被逼问“是否应当改动崇文抑武之风气”这一问题。

而眼见高若讷亦被赵旸说得哑口无言,黯然回到原来的位置,殿内群臣啧啧称奇之余,亦不禁小声议论。

毕竟是整整八人了,一连驳退八名具有台谏身份的官员,即便他们也未必有这个能力。

而此时赵旸已将目光投向钱明逸,笑着招呼道:“钱权知府?钱内翰?”

钱明逸万万没有想到与他联名弹劾的八名台谏居然会逐一被那小子驳退,并且是驳得哑口无言。

考虑到自身也无把握,他自然不敢上前。

赵旸连喊两声不见钱明逸有何反应,殿内群臣私议纷纷,赵祯也觉得有些意外,唤道:“钱内翰为何不上前与赵卿一辩?”

心知横竖躲不开,钱明逸暗叹一口气,迈步走到殿中,朝官家作揖道:“赵正言伶牙俐齿、口似悬河,臣自忖辩他不过,与其献丑、不如藏拙。再者,今日朝议耗时颇长,臣也不欲再做耽搁。赵正言要骂要辱,悉听他便。”

倒是实诚……

赵祯心下暗乐。

此前他还担心赵旸一人无法处理,但在亲眼看到这小子一连驳退八名台谏后,他暗暗称奇之余,自然也不认为钱明逸就能例外。

他转头看向赵旸,却见赵旸歪着脑袋看着钱明逸,右手作势探入怀中,似笑非笑道:“那我可要念万民书了……”

回想起赵旸当日那份万民书,钱明逸面色涨红,羞恼道:“悉听尊便!”

话音刚落,就见赵旸果真从怀中取出一份札子。

就在钱明逸又羞又气之际,赵祯颇有些哭笑不得地制止道:“行了,赵旸,你那份万民书,朕与诸卿印象犹深,就不必再念了。钱内翰……”

“臣在。”

“你既不愿与赵卿一辩,那你今日之劾奏……”

“臣恳请撤回。”钱明逸低着头作揖道。

“准了。”赵祯点点头,随即扫视殿内群臣道:“联名劾奏的八位台谏,可愿撤回?”

“臣等恳请撤回。”

包括已恢复的知谏院毋湜在内,李兑、刘元瑜、刘湜、高若讷等八名台谏齐声道。

不撤就等于要再和赵旸辩论一回,他们怎么敢不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