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私塾

加入书签


  刘氏自被李孝文扇过巴掌,就一直拒绝沟通,喂孩子不积极,吃饭没胃口,李孝文无计可施。

  李德洲怕再出事,这几天一直在家里待着,私塾的大小事宜便全拜托给了易勇。

  说是私塾,其实更像育儿所,一些庄稼人要忙地里的活,小孩子不仅不能帮忙还得捣乱,放在私塾里刚好,起码有个人看着。

  既不是真心学学问,尊师重教什么的就比较淡薄,李德洲和学童间也没有行拜师礼,来的时候带着孩子和几个窝窝头几棵蔬菜,就能入学。

  若是遇到像易勇一样需要住在私塾的,自备物品即可。

  所以私塾里的学童永远是小萝卜头。村里人的知识水平也大都只停留在认字阶段。

  流徙之人及其后世子孙,非特例不能参加科考,村里人无心读书,孩子们受其影响,对诗书的兴趣也不大,易勇刚来就发现了。

  易勇是个武人,别说孩子不想学,他就是想教也有心无力,于是另辟蹊径,打算教授孩子们武艺,这可把孩子们高兴坏了。

  易勇没料到孩子们的热情这么高,一时好奇不已:“你们知不知道,学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不知道。但我们不怕辛苦。”

  “对,我们不怕。”

  一群孩子争先恐后,唯恐易勇不教。

  易勇听完摇头苦笑,自己真是的,孩子们还这样小,哪知道什么叫辛苦。

  他看着一脸跃跃欲试的孩子们,再次开口问道:“你们为什么这么想学武?”

  易勇以为他们会说酷,帅,好玩之类的,没想到说出的答案出乎他的意料。

  “胡人经常骚扰我们,抢我们的粮食,学会了武艺,我就不怕他们了,还能保护其他人。”

  “父亲经常喝酒,喝醉了就打我和娘亲,娘亲为了保护我,才将我送到这里来,只要我学会了武功,我就可以回去保护娘亲。”

  ……

  易勇本是心血来潮,听了孩子们的答案后,反倒觉得教授他们武艺这件事迫在眉睫。况且,若真有习武的好苗子,日后肯定会成公子的助力。

  如此看来,果然是天无绝人之路。

  想他三年来带着公子不断躲避追杀,一路从肃安府逃到这不知名的边地小村。好在小村虽然破落,却胜在偏远,消息不灵通,是绝好的藏身之处。

  漂泊无依对他而言没什么,苦的是公子。

  三年,公子已从蹒跚学步长成了如今事事藏拙的小大人,如果都督还在,小公子哪里会遭受这些磨难。

  不过没关系,有他在。眼下只需专心发展力量,终有一日,他们必要杀回去。

  说干就干,吃过午饭,易勇便带着周世瑾来到李家找李德洲商议习武之事。李德洲听罢拍手叫绝。

  “实不相瞒,多年前我就有过这种想法,可惜老朽一介书生,对习武一事一窍不通。村里其他人更是无心也无力,我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

    见到易先生时我又想过此事,只是那时易先生刚来此处,老朽不便开口,如今倒好,天时地利人和,竟然齐了。”

  易勇听罢哈哈大笑道:“果然只有先生懂我。有先生这句话,在下就可放开手脚放心教授了。只是,先生说到天时地利人和,却不知这天时地利指的是?”

  “哈哈,易先生有所不知,现在正是寒冬腊月,农人一年中最闲的时候,大家无事可做,我们折腾点什么他们自然跟着乐呵,若是春种或秋收,你我就算说破了天也没人理,可不是天时?

  至于地利,胡人和我们毗邻,不时劫掠袭扰,前些日子更是夜里偷盗,村民因此人人自危,不得不搞了个昼夜巡逻放哨出来。可我们毕竟只会种地,若是遇到些厉害的匪徒,只能任人宰割了。

  偌大的地方,除了空有一身蛮力,竟连一个习武之人都没有。

  如今有了易先生,这可真是天降福星了。”

  不等易勇接话,李德洲继续道:“事不宜迟,依我看,我们应尽快商议出一个章程出来,张贴各处,便于宣传,好教大家都知晓此事。”

  易勇却摇摇头道:“易某以为,此事不宜操之过急,更不宜声张。”毕竟以他和公子的处境,实在张扬不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