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加入书签


    我蓦然发觉自己担任副市长这么些年养成的鹤立鸡群的派头、杀伐决断的作风,甚至生杀予夺的野心,都变得有些底气不足。

    我不愿提起往事,希望把它们统统从记忆里抹去。可惜却没法做到。

    我看过一些大人物的回忆录,我曾想研究童年的记忆对他们日后成为大人物的影响,然而却没有多少收获。

    我发现那些大人物对于童年记忆的描绘从来是不准确的,是经过刻意的修饰或篡改的。他们从来不把有损自己颜面和威望的往事展露出来,这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把戏。

    起初我不理解大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既然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难道闭上眼睛不承认就会消失吗?后来,随着我的社会地位渐渐上升,我终于悟到了这里面的缘由。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选择性遗忘”,它证明人对于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心灵的往事,会产生本能的抵触和排斥,而排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让它们从记忆里消失,就像有些人希望他最仇视的人从面前,甚至从地球上消失一样。

    他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对已经成为大人物的他来说,到底有什么好处?难道那些往事对他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吗?

    从现实来讲,或许不会。但有一种心理的影响,也即某种陈年的阴影,如果不加清除,会时刻笼罩着他,让他的情绪陷于困顿,让他的自信受到打击,让他的骄傲大打折扣。

    我从什么时候起不愿提及自己的童年,不愿提及自己的家庭?回想起来其实已经很早很早。在我考上大学的时候,在开学典礼上,一位刚刚认识的同班女同学问我:“你老家是哪儿?”我回答:“××县。”她又问:“住在县城?”我没有吭声,但却用点头来默认。应该承认,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害怕别人问起我的家乡、我的家庭及我的家人。

    唉,想想母亲,我这样子是不是非常对不起她?她领着我去乡里中学报名,拽着我对校长那深深的一跪;她手里用汗水挣来的硬币被那个“黄老师”蔑称为“从哪儿讨来的”——这些景象,一直如一根针扎在我的记忆里,它总让我想起母亲的泪水,也总让我有一种无地自容的自卑。

    我拼命想把它拔除,却一直未能如愿。

    对于人生中的许多事情,是到后来才有所认识的。

    记得高中时老师讲语文课,课本里有一篇古文,叫《陈涉世家》,上面说的那个陈涉,一个地道的泥腿子,却是个很有抱负很有志向的人。他领着一帮农民起义造反,竟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把个凭武力扫灭六国的秦帝国给搅了个天翻地覆,他自己还当了王。当了王以后,他对自己的家庭出身很是忌讳,谁要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跟他提他从小在田里玩泥巴的事,他会要你付出脑袋瓜子的代价。我那时候十几岁,对政治这玩意儿毫无概念,还以为那陈涉一旦咸鱼翻身平步青云就拿糖拿大呢,殊不知这是玩政治的人特有的一种心结。

    不但陈涉,后来还有一个农民出身的造反派叫朱元璋的,论造反的本事比陈涉更强,他不仅当了王,最后还身穿龙袍做了皇帝。朱皇帝的这种心结更是强烈而顽固,他出身农民,还做过乞丐,当过和尚,自打登基以后,别人不光不能提及他的出身,连乞丐、和尚也不能当他的面随便说,甚至,他的耳朵里就连“光”呀、“亮”呀、“贼”呀这些字眼也容不得。我心里怀疑,他不愿听到“贼”这个字,说不定是有案底的:他在当乞丐饿得实在受不住的时候,果真去偷过人家东西吃也不一定!嘿嘿,现在我也不怕坦白:我这个人呀,在大学的时候对历史略微感那么一点兴趣。不过我对历史的兴趣,不在它的那些烦琐的规律和经验,我主要关注的是帝王的发迹史和帝王心术。心术这个词不好解释,不知为啥我却非常喜欢。这俩字的的确确显示了人的最隐秘、最有魔力的智慧所在。虽然我既没讨过饭,也没当过和尚,但只要看见跪在街头的乞丐以及乡村里那些衣衫褴褛的孩童,不知怎的就会有一种条件反射般的难堪,我觉得童年的某个场景似乎就折射在眼前,它让我怀疑,自己至今在心灵的脐带上与受苦的往昔有着割不断、抹不去的关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