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玉城

加入书签


摆在三人面前有两个入口,前后不过相差几米的距离。

   其中一个走进去直通吉茂之外的第二大市场,姐告玉城。

   另外一个走进去,则是那个逼仄狭长的水石市场。

   虽然叫做水石市场,但其实原本只是市场用来停放各种两轮交通工具的通道。

   因为瑞利靠近缅国,不光时差跟缅国接近,就连气候也相仿。

   一年到头,会有将近四个月的雨季时间。

   为了尽可能不让天气因素成为阻拦这些客商出门花钱的绊脚石,所以市场准备了能给他们的交通工具一处遮风挡雨的所在。

   后来因为寸土寸金的原因,被逐利的市场方改造成摊位租给了缅国人,又慢慢发展成现如今的水石市场。

   这些在国内市场上单打独斗的缅国货主,多半都是家人或者关系还在缅国,有相对稳定的渠道能搞到一些单块占用资金不算高的水石。

   水石特指达马坎场口开采出来的水料部分。

   因为场口被缅国的母亲河雾露河横穿而过的原因,导致场口的料子有一部分在开采出来之前,是浸泡在河水中的。

   俗称:水石,又名水料。

   也因为在水中浸泡、翻滚、随水而移的形成环境,导致它们的个头相对都不算大。

   这种料子不占地方,有些连成人拳头一半的大小都没有。

   随便一个小摊位就能摆出几十上百块水石。

   因为是从车棚改建而来的缘故,市场方面为了不让吃相显得过于难看,所以给出的租金价格比起正常摊位要低出一大截。

   而水石市场的另外一端直连向玉城。

   这头进来逛一圈,不管有没有收获,都能顺着另外一端直接抬脚就进玉城。

   但凡走到这里的客商,大多都会抱着来都来了的想法,从水石市场口入,顺着摊位搭眼看上一圈有无合眼缘的料子之后,再前往下一站。

   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跟水石的成因两相结合的原因,造就了如今人头攒动、进去都要吸着肚子缩着膀子才能不跟别人贴贴的水石市场。

   “才爷,去不去看看水石?”姜成志停下脚步,看着熊才问道。

   熊才摇了摇头,“不去了,我这边没这方面需求。”

   姜成志想了想,说道:“我这边倒是有人让我顺手帮忙物色一块料子。不如这样,才爷你跟骆夯兄弟先进玉城。我进水石市场看一眼,然后赶过去跟你们会合?”

   熊才看骆**没有异议,这才点点头,“这样也好。”

   三人在入口处暂时分道扬镳,熊才带着骆**顺着眼前的入口径自进入玉城,那边姜成志急朝前面的入口走去。

   姐告玉城跟吉茂的全室内摊位不同,它的面积比起吉茂要大好几倍,平坦空地上被市场支撑起一片片铁皮棚顶。

   大的铁皮棚下能容纳几百个摊位,小一些的铁皮棚下可能就是并排的**十几个。

   大小不一,却给也算规划的较为合理。

   客人进去之后,行步道是露天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市场特意设计的,遇到下雨天,不管目的地是哪个区域的行人,都会选择钻进铁皮棚里穿行,无疑又加大了摊位上货物被更多人看到的机会。

   比起吉茂,玉城里面的摊位种类就要丰富许多。

   不但有手镯、挂件、戒面、珠串等成品以及各种各样的毛料之外,其他像是翡翠的伴生矿水沫玉、南红、玉髓玛瑙、珍珠宝石、木头盘串……

   应有尽有。

   其实比起吉茂,骆**更喜欢来玉城。

   毕竟视野更开阔,空气流通也好,光线明亮让人心情舒畅。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吉茂市场的客流量就是要比玉城高出一大截。

   也许都有从众心理,看哪里人多,就想往哪里钻。

   这就跟吃饭一定会选排着队的那家一个道理。

   骆**虽对玉城的结构分布闭着眼都能数出来。

   进入市场行步道两旁的是戒面摊位,不能顺着行步道一直走,不然走到头都还在戒面区,要拐到右手边的行步道上,走很短一截,就能来到成品挂件跟手镯区。

   然后行步道旁边的就已经不再是摊位,而是一间间排成排的店面。

   这里原本就是整个市场规划的最边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