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心净才是真清净-第2/2页

加入书签
    “这点我明白,这其实就是心无所住而生清净。也就是,发心要离相,修行要无住,心无所住才能不被凡尘蒙蔽,清净无垢。修行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一发心一生都要去清净自性,无论无碍,这样才能由浅入深接近佛的所在。”张其金看了袁心怡一眼继续道:“心地清净方为道,修行的关键全在一颗洁净心。得罗汉果,不住罗汉果位之相;被古佛授记成佛也不住授记之相;同样菩萨入凡尘度众生,也是心越清净,智慧和神通就越增长,一定不要掉进色、声、香、味、触、法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修行的层次全在于心地“清净”的程度。哪什么是清净心呢?”

    “什么是清净心?我告诉你,清净心不是一个光圈,也不是一朵莲花,它是能够观照自我的一种空灵,是无执着的心,有执着即被染污,心无执着才能清净。如果勉强地是镜子的话,也是一面空镜子。因为第一层的清净是它照见周围全是虚相,把所有能见之相全都空掉了,但进一步它自己也是不实的存在,周围空了之后,它也会出现空的原形,这是一面能照见自己的镜子。佛讲的清净心,就是无执着的心,有执着即被污染,心无执着才能清净,清净心人人都有,生来就是清净无垢,离一切之妄念染污,所以也叫自性清净心。以清净心修佛法,才能得般若实相,也即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因此,清净心是般若之本。”袁心怡。

    “那我们怎样才能生清净心呢?”张其金问道,

    “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不执着。离相,是不为宇宙万象万法所惑,能持清净本性,超脱于其上而不执着,所以离相仍是无住。这句话回答了须菩提一开始的提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以是贯通《金刚经》全经的‘经眼’。据六祖在《坛经》中亲口,他听到这句就开悟了。”

    “佛强调:无所住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事实上,六尘并不能涵摄宇宙十方三界森罗万相,何以像六祖惠能听到它之后能够瞬间开悟,彻悟宇宙至理而见本性呢?”张其金问道。

    袁心怡看了张其金一眼:“般若智慧因为性空而通达一切,‘霎那见终古,微尘藏大千’,类似于中国原生的‘一叶而知下秋’的道理。般若智慧所见,宇宙间的一切万象万法,由各种因缘假合而生,由各种因缘流转而变化,由各种因缘瓦解而息灭。人处在这样的宇宙之中,若能保持清净纯明的本心,不迷恋色、声、香、味、触、法的假合之相,那万事万物的生灭幻化之理同样也会尽收眼底。”

    袁心怡讲到这里的时候,只见一位戴着眼镜的男士向她们走来,正好是袁心怡面向着她这位戴着眼镜的男士,她就低声道:“张其金,你们班主任王子谦老师来了。”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