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理解,和解

加入书签


杨一叹与李开山之间的矛盾虽然暂时平息了,但是,却并没有完全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里要说一件事,在杨一叹和李开山吵闹的时候,王仁义手下的那些高层都偷偷地逃跑了,唯有林醒和王仁义留了下来。

   王一山虽然对于这件事心知肚明,但当时的情况却并不允许他去阻止这些人的离开。因为当时杨一叹和李开山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如果他再离开的话,那这两人很有可能便会真的打起来。如果事情真的闹到这种程度,恐怕就不好解决了。

   在王一山的插手下,杨一叹和李开山稍稍冷静了下来,他们各自寻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开始思考他们二人到底谁对谁错,他们二人到底何去何从。

   在完全冷静了下来后,杨一叹也发觉他刚才对李开山的态度不是很好,但是,他并认为自己错了。王仁义对他出手,他难道不该报仇吗?虽然不知道其他人的想法是什么,但至少杨一叹自己觉得他应该报仇,他报仇,甚至杀了王仁义的举动是没有错的。

   杨一叹一直以来的原则便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除之。’即使暂时不能除之,杨一叹也会想方设法除之。张家如此,王仁杰如此,王仁义亦是如此。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得罪了他杨一叹,杨一叹便会弄死对方,而是就事论事,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做出相应的举动的。

   在杨一叹的眼里,王仁义实力强大,是一个非常有威胁的敌人。如若是不除之,他便存在伤害他朋友的可能。即使这个可能再小,却也实实在在地存在这种可能。

   杨一叹必须对他的朋友负责,因此,他所能做的只有斩草除根。除此之外,他想不出什么更为稳妥的办法。

   在杨一叹的认知里,死人不会对他的朋友产生威胁,这是最为稳妥的办法。至于其他的办法,在杨一叹看来,都存在着某些不稳妥的因素。

   在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后,杨一叹准备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来劝服李开山。如果不能做到,那他也只能与李开山分道扬镳了。这是最后的办法,同时,也是最为无奈的办法。

   另一边,李开山也在反思自己,也在思考他与杨一叹究竟谁对谁错,也在思考他与杨一叹到底何去何从。

   当完全冷静了下来后,李开山也发觉他刚才对杨一叹的态度不是很好,但是,他并认为自己错了。杨一叹的行为是不理智的,自己去阻止他,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李开山相信:任何一个与他有着同样经历的人,都会如他一般去阻止这种不理智的行为。

   李开山一直以来的原则便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得放手时须放手’。即使因为一时的冲动,没有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得放手时须放手’,他也会在事后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谬误,提醒自己,做事一定要深思熟虑,不做后悔之事,不做不理智之事。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时候,李开山都会饶人,都会放手。李开山对于自己的要求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得放手时须放手’,而不是毫无缘由,毫无底线,毫无根据地饶人和放手。他是就事论事,他是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做出相应的举动的。

   在李开山的眼里,王仁义虽然实力强大,却是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李开山认为:与这样的人是可以达成和解的,也必须达成和解。

   李开山的原则不允许他,做出任何违背原则的事情。在他眼里,化解仇恨,化敌为友,才是最为稳妥的办法。除此之外,他想不出什么更为稳妥的办法。至于杨一叹的方法,恕他不敢苟同。

   在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后,李开山与杨一叹做出了相似的决定,他也准备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来劝服杨一叹。如果不能做到,那他也只能与杨一叹分道扬镳了。这是最后的办法,同时,也是最为无奈的办法。

   李开山以宽和待人,而杨一叹以严厉待人。这是待人处事的两种方法,说不清楚谁对谁错,只能说各有优劣,难分伯仲。

   在做出了劝服对方的决定后,杨一叹与李开山便同时向着对方走去,他们要开始论战了。接下来的舌枪唇战将是心灵的碰撞,信念的交战,灵魂的对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