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专业造谣

加入书签


同时,船载抛石机的石弹,也改成了泥弹。就是用泥做成圆球,再晒干,就成了弹药。

 泥球易碎,浸上火油点燃,砸到目标便会碎裂成小块,四下飞溅,更加杀伤力。

 扔人堆里找不着的特务头子高弘智赶到工坊,向黄立汇报了传谣的工作进展。

 已经有了剧本,还有了很多演员,演技也日益成熟,很快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骗人无痕的境界?!

 黄立看着高弘智,简直是刮目相看,钦佩备至,到底谁是穿越来的,怎么感觉你才是专业,是专家呢?

 现在就是需要时间,传播出去后会有更多,更离奇的版本,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弘智并不知道黄立都有点嫉妒了,淡定地继续汇报。

 黄立点头赞赏,缓缓说道:我最近又有了个想法,就是对那些俘虏或杀死的满清汉官汉将的。我觉得以后不管是死是活,都把他们说成是投降或反正

 清军入关前,对归降明兵采取从军自便,充当前驱的政策。

 吴三桂所部就是例子,分隶步骑兵二万,先驱讨贼。还有河南怀庆总兵董学礼降清后,为大兵前探,进征关陕。

 利用降兵降将充当前驱,与农民军及南明作战,清军轻而易举地消化了原明军队,存留者编入清军,成为清朝最早的绿营将士。

 而清朝以首崇满洲为基本国策,八旗待遇优于绿营是自然的。但清初绿营将领却难以接受,接二连三的降将反正事件,多因此而来。

 象金声桓李成栋姜瓖王永强等人,纷纷举兵反清,形成了全国性的第二次抗清**。

 现在虽然只剩下夔东一地的明军在坚持反清,但在黄立看来,清廷的统治还远称不上稳定,对于降兵降将的防范和不信任,依然广泛存在。

 从三藩之乱时,有多少汉官汉将望风而降,就能看出很多汉官汉将都是墙头草,准备着随风而偃。

 如果说是被我军所斩杀,他们在清廷那边还能落个英勇殉国的赞誉,家人不会受到影响。反过来的话,就会受到严惩,并罪及家人。

 以这些家伙的名义弄些劝降书信,广为散发,清廷不辨真假,也没法分辨。为了以儆效尤,必然会降罪责罚。

 高弘智连连点头,说道:先生的意思,卑职明白了。一是借清廷之手惩治这些汉奸;其次则是令那些为清廷卖命的汉官汉将为之心寒,生出反心也不意外。

 黄立微笑着说道:高将军睿智,一点就透。

 高弘智拱手道:卑职回去写出详细的章程,交与先生审阅,再依此执行。

 黄立点了点头,说道:又给你增加了不少的工作,辛苦了。需要人手的话,就向临国公请示拔调吧!

 是,卑职明白了。高弘智躬身施礼,告退而去。

 走到外面,高弘智脸上恢复了似笑非笑的模样,谁看到都会认为是人畜无害。

 有活儿干好啊,职能多了,还能扩充人手。高弘智迈步走下山坡,心中想道:这些工作应该是锦衣卫的差使吧?嗯,三太子没准就是这么想的。锦衣卫,镇抚司,乃天子近臣,皇帝的耳目。高弘智觉得自己正在得到三太子的信重,前途一片光明,脚步地愈发地轻快。

 山峦起伏,壁立如仞。通梁山扼茅麓山进出之要隘,为兵家必争之地。

 通梁寨地势险要,为茅麓山进出之咽喉,某留三千兵守之。

 李来享伸手指点着,颇有自信地说道:抛石机现已有几十架,石弹充足。又有夷陵缴获的震天雷,可谓是固若金汤。

 袁宗第颌首赞叹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两千人马倚险防守,足可挡十倍之敌。

 郝摇旗附和道:在夷陵缴获的火炮,也可以搬来几十门。居高临下,敌人连寨边都难以靠近。

 李来亨点头称是,又接着说道:某安排的兵将,都是参加了夷陵之战的精锐。士气旺盛,战意高昂。

 袁宗第和郝摇旗对视了一眼,都觉得李来亨带他们巡视各处险关要隘,背后应该有别的用意。

 诸处险要,两位叔叔已经看得仔细,我也要放心了。李来亨呵呵一笑,说道:此次攻打巫山,还请袁叔郝叔坐镇,我率军出征。

 哦,原来是这个意思。

 袁宗第和郝摇旗相视而笑,终于明白了。

 兴山各处的地形地势,以及留守的将领士兵,你是最熟悉的。袁宗第沉吟了一下,开口说道:也是留下坐镇的最佳人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