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 文字 她为什么觉得自己好像从前和他一……

加入书签


    吕留良, 明末清初之文人学者,曾散尽家财招募义勇与入浙清军抗衡,并曾经在抗清时左股中箭, 留下中箭, 留下 “箭瘢入骨阴辄痛, 舌血溅衣洗更新”这般诗句。

    顺治十年时应试为诸生,借评选时文以宣扬“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康熙年间他宣传夷夏之防, 留下大量的反清诗文,拒应满清的鸿博之征,后削发为僧。

    雍正时吕留良早已经逝世, 但他著书立说, 留下来的思想仍为统治者所忌惮。

    皇城内外之所以传得沸沸扬扬, 倒不是吕留良的名声实在太大, 而是因为, 他的下场实在是太过骇人听闻了。

    吕留良本人被剖棺戮尸,子孙及门人等或戮尸, 或斩首,或流徙为奴,是清代最为酷烈多文字狱。

    或者也就仅此于靖难之后, 为明成祖夷十族的方孝儒。

    “本朝定鼎之时,留良年方孩提, 亲被教泽, 方始读书知事。更于顺治年间应试,选为诸生。”

    “而后每有岁科, 留良以其浮薄之才常居高等,更以此虚名浮夸乡里。由此可见,其本心毫无高尚之节。”

    提到吕留良, 雍正当然是愤怒的,“康熙六年时,留良应试,因评为劣等,忽生愤弃青衿,追思明代之心。”

    “康熙十七年开博学宏词科,皇考亲试录用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留良得浙江当事首荐,却固辞不出,乃至于削发为僧。”

    “其时吕留良已为本朝诸生十余年,食德服畴,更有子孙数十。忽号为明之遗民,实千古悖逆反复无耻之徒,亦无有如是怪诞无耻,可嗤可鄙者也。”

    “而其所谓著书立说,不过是无君无父之狂徒卖文鬻书,营求声利之举。”

    这些都是雍正对吕留良的看法。是统治者对叛逆者的憎恶与误解。

    不过有一件事,当然也是雍正绝无法容忍的。

    曾静之所以能够被释放,是因为曾静不过误听流言,讥讽雍正本人而已。

    而吕留良的著述,出自胸臆,上诬康熙之圣德。

    “他竟然还敢在书中对皇考任意指责,捏造子虚乌有之事,公然骂诅。朕是看了那些书的,其内容凡是为人臣子者,皆不忍览阅,不忍宣之于口,不忍述之于纸笔。”

    婉襄只是安静地听着,其实他做过决定的事,根本就不需要她做什么。

    所以,他在她这里寻求的是什么

    系统虽然运行缓慢,但在婉襄查询的时候,还是给了她结果。

    吕留良这件事,其实起源仍在于雍正七年时湖南书生曾静之案。

    曾静受询时曾经供称,其生长于山僻之地,素来没有老师,也没有亲友,于州城应试,偶然得见吕留良评选时问之评语,因此才被蛊惑。

    随遣张熙至浙江吕留良家中,其子吕毅中授以其诗文,满是愤懑激烈之词,多妄议井田封建之语。

    吕留良有徒弟严鸿逵,又有严鸿逵之徒沈在宽等人,往来投契,深信其说,妄生异心。遂与曾静一并押解来京。

    而后自雍正七年起,各省之中有似供吕留良牌位者,有私藏逆书者,为人检举,已经牵连下狱很多人了。

    雍正八年十二月时,刑部等衙门联合上奏,议定吕留良锉尸枭首之罪,将其财产没入官中,其子吕葆中又牵连至和尚谋叛案中,亦锉尸枭首。

    其子吕毅中则拟斩立决,余者着官员查明之后按律定罪。同时又当晓谕州官,将吕留良所著书籍于一年之中尽行焚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