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第99章-第2/3页

加入书签
 以她那样的才学、她那样的品行,合该也像卢氏那样当个学官,凭借自己的学问把名字写进县志里头。

 每每想到这一点,郑莹暗自鼻酸之余,又督促自己打起十二分精神办好三娘交待给她的差使。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学堂生员们的学习进展喜人,大多数人已经掌握近百个字,其中包括最常用的数字以及基础常用字。

 这些最基础的常用字只要加上不同的偏旁便能有不同的含义,学了一个往后就能连带认出许多字来。

 由于郭家人口众多,三娘有相当丰富的带弟弟妹妹识字的经验,开学之初便与卢氏她们整理出适用于初学者的识字教材,是以这个打基础的阶段进行得相当顺利。

 生员们学满一个月后,卢氏给她们开了节十分特别的课,为此她还把丈夫书房中珍藏的《说文解字》给搬了出来,给生员们讲解常用的偏旁结构以及它们能给字赋予哪方面的意义。

 这些生员之中大多都是没有自己名字的,这一点在寻常百姓家其实无论男女都差不多,想起名只能去求在他们眼里有学问的人帮忙起,自家起的话大抵是叫什么“大牛” "二牛" "大囡" “二囡”“阿珍” “阿宝”之类的。

 左右起了也没什么用,何必费那个事?

 所以卢氏把字体结构这一节课拿来给她们起名用。自己挑学过的喜欢的字,再挑喜欢的偏旁部首,看能不能组合出寓意好的字当自己的名字。

 哪怕只是用于她们这些同窗之间相互称呼,总也是要起个好名儿的,没见那些文人墨客都给爱自己起字号吗?

 按部首把字归类的办法相传是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所创,后世的文字学便是因他那本《说文解字》而兴盛起来的。

 当年许慎写这份书稿的时候曾奉命教授宫中内侍读书,以便让这些中官去教授太后身边的宫女们读书识字。

 兴许远在东汉年间,便曾有不少宫中女子受这套方法启蒙,生在数百年后的她们在这方面也算是后辈了。

 卢氏本就是世家教育熏染出来的,不可谓不博闻强识。

 那藏在史书之中的只言片语在她口中说出来,叫众人心里头忽地生出种蓬勃的热情:数百年前的人都识字了,她们哪能落后太多?不仅她们不能落后,她们的儿女也不能落后,该学的都得学起来!

 一时间复习旧字的复习旧字、熟悉新部首的熟悉新部首,没一个人是懈怠的,所有人面前的习字沙盘都是写了又推平、推平了又写。

 常用的部首学完以后,每个人都给自己起好了名字。

 卢氏给每个人分了一套文房四宝,让她们把自己的名字写下来。

 这是许多人生平第

 一次在纸上写字。

 在此之前她们舍不得浪费纸,要么是在习字沙盘上写写画画,要么是拿着毛笔蘸了水试着在桌上写字。

 如今有了自己的笔墨纸砚,她们也是先在桌案上写了又写,直至觉得自己写出来的字足够整齐了,才将自己的名字工工整整地写在纸上。

 末了她们相互交换着看彼此的姓名,恍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从这天起才真正地生活在这个世间。她们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目标,还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姓名。

 明明只是一个名字,许多人却感觉有种奇妙的变化正由内而外地蔓延开。

 这可是满含她们对自己的期许的名字。

 这些许的变化,一开始许多人是不曾察觉的,便是察觉了也没人会在意,因为这对他们而言是无关要紧的事。

 一个小小的学堂能改变什么呢?

 三娘也不是要旁人在意,教育这东西本来就不是立竿见影的事。

 既然已经把采薇学堂交给卢氏,她便专心忙活县志的事,到处走访当地人了解方方面面的细节。还要跟进上巳节诸事。

 三月三便是上巳节,也就是俗称的女儿节,《诗经》中歌咏过上巳风俗,人们会在这天到河边洗沐,趁着盎然春意洗去身上经冬的尘垢。

 年轻的男男女女还会相约去河边赏花看景,看对眼时互赠美丽的芍药花以定情。

 男女之间,发乎情,止乎礼,本是相当自然之事,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与条条框框,也不应当只是男女安坐家中等媒人说和。

 像《诗经》中的《漆消》便有这样一句:“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