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起点

加入书签


    匈奴王子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起点,刘渊是当年围困汉高祖刘邦于白登的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代,两汉打击下匈奴分裂南北,其中南匈奴单于于夫罗是刘渊的爷爷。刘邦曾将宗室之女嫁给冒顿单于,所以后世冒顿单于的后代都以刘氏为姓。这也是汉匈四百多年战争中,一个不断融合的具体结果。所以自幼崇儒好学,又武力超群,善于骑马射箭的刘渊,在晋室衰微之时就很自然的希望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功伟业。

    魏晋时期北匈奴大多已远遁中亚,与汉地相接的是归附汉朝的南匈奴,由于汉匈之间的特殊关系,所以南匈奴不得不把王族子弟遣送到汉室京都为质,刘渊于曹魏咸熙年间即公元264年以后住在洛阳为人质,得到了当时曹魏权臣司马昭的厚待,后来又被晋朝重臣多次举荐给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与之相见后,对其很是赏识,将他比做春秋秦穆公时自戎狄处归诸夏,而被秦穆公拜做上卿的由余。和汉武帝时被誉为世名忠孝,七世内侍的名臣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认为其人比之二者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想授予其东南镇抚之权,但被臣下以其人英才卓越,但却为异族之身,恐其得权后会尾大不掉,割据称王,威胁晋室而劝阻。

    后又有秃发鲜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在西北庸凉地区发动叛乱,斩杀秦凉二州刺史,晋武帝想要调兵平叛,又有臣下举荐刘渊,认为给予甲兵,授之以权,则不日即可平定叛乱。但还是被人反对,认为刘渊能力卓越,一旦掌兵平叛西北,则其如蛟龙入水,必成大患,这不是为驱豺狼反养虎患吗?晋武帝因此不再考虑起用这位匈奴王子,而后齐王司马攸曾请求晋武帝处死刘渊,以绝后患,但被屡次举荐其人的魏晋八君子王浑保举了下来。而晋朝廷内部有诛杀他的意向这件事,刘渊其实早就察觉且心知肚明,所以曾对相识之人哭诉自己若身在洛阳,恐不久于人世。

    幸运的是其父左部帅刘豹于晋咸宁五年即公元279年去世,西晋朝廷任命刘渊代理父职,太康十年即公元289年又任命其为晋朝北部边郡负责御边的北部都尉,其在任期间一边公正廉明勤于政务治理边疆,一边又乐善好施推诚相待喜结良士,所以在其任上不仅声名远播,而且不管是匈奴五部的豪杰志士,还是幽冀二州的儒家名士,都愿意不辞辛苦千里而来与之相会,这为其之后的趁乱起兵割据称王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外戚杨骏掌权更是任命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爵为汉光乡侯,但元康末年即公元300年又因罪被免官。但很快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又重新上表推荐刘渊担任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在复杂的晋室宫廷斗争中,刘渊因此得以频繁得权。而后司马家八王之乱更是动摇了晋室根基,而在天下动乱之际,人心浮动,南匈奴内部也开始谋划反叛西晋。众人皆推举刘渊为统领,意在恢复匈奴祖业,认为如果上天不是要光耀大单于,那么生刘渊这样的人岂不是虚妄。于是明面响应辅助成都王司马颖,暗地里却召集兵马意欲立国。

    在晋室内部残酷斗争的夹缝中,刘渊以其卓越的军事政治能力迅速崛起,最终于元熙元年即公元304年,筑坛设祭,自称汉王,并赦免囚徒,建年号为元熙,国号为汉,史称汉赵或前赵。令建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之神位以祭祀,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而此时距离蜀汉灭亡不过四十年,距刘禅卒不过三十三年。当年刘禅在洛阳时甚至可能与刘渊同堂而坐,举杯换盏,他们二者大概都未曾想到数十年后,会同立于宗庙,刘禅更不会想到自己会被一个匈奴王子追封为皇帝。

    而后刘渊率军先逐东嬴公、并州刺史司马腾于山东。后又遣建武将军刘曜攻太原、长子、中都等城,遣武牙将军刘钦四败司马瑜。命前将军刘景为使持节于版桥截击西晋名将刘琨,但却为刘琨所败,刘琨因此得以进据晋阳。在臣工们的建议下,刘渊开始平定河东,转攻关中,希望以关中之兵席卷洛阳。由于刘渊声势浩大,屡屡得胜,其他山东河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纷纷投降于他,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就是其中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