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花生原产中国

加入书签


杨存武道:官兵要生活,百姓要生计。无论战时还是平时,都免不了这两件事。

 赵榛认真地咂摸了他这一番话,觉得有些道理。不免点头称赞。

 前方尤其拥挤。几人挤在人群外围,听见有人在前头不满地催促:快吃,快吃。没见我们都等着吗?

 原来是个小食铺。铺前人满为患,可以想象多么受欢迎。

 天已近正午。

 赵榛饶有兴趣道:这里人多,味道指定不错。咱们在此凑个热闹。

 此言一出,朱大泰仗着身强体壮,硬生生给众人挤出了一条道路。赵榛不由自主地顺着空档,挤了进去。有股扎堆市井的欢乐。

 原来,是个面铺。

 铺前支着几张桌子。每张桌子边上,挤坐了五六个人。好似一群人拿胸口把桌面拱在当中,不留一丝空隙。人人低头,只顾着着大口嗦面。旁边还挤着许多人。端着碗,一筷头一筷头挑起面条,大口吞下去。

 人群拥挤,且赵榛有意遮掩相貌。谁能料想得到,眼前这几人,乃大宋的信王及其高官随扈。

 俺这都是河东河北关中之人。吃面食长大的,对面条嘴巴最刁了。想不到你一个南方人,也能做出这么好吃的面条!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过,耍得像那么回事!

 一披着肩甲的军头,心满意足地擦了擦嘴巴。不由地夸奖。

 身边一黑脸汉子,三旬上下,身材矮壮。忙着给人端面。听见有人夸赞,高兴地回道:咱初来乍到,诸位军爷吃个新鲜。捧小的场罢了。不过,咱的面条有独家秘法。吃的人没有不称好的。

 一口湖湘味道,与中原官话混杂在一块。口音确实不是本地人。

 确有门道。单就给面条拌上芝麻酱,还有那叫不出名儿的果仁儿。香喷喷,热气腾腾,就看出来不一般。要论吃,还是你们南方人会吃。哈哈。

 军头把范阳帽戴好,从怀中掏出一叠纸头递过去。

 喏,收钱。俺这几个兄弟一并结了。说着,指了指几人,尚蹲在地上继续在吃。

 矮壮的汉子却不出手去接。笑着说道:军爷,本店就是个行脚的小铺子。没时间去兑换官钱。只收大钱,不收引子。

 原来,军头支付的是钱引。照宋朝朝廷设计,钱引与交子不同。交子属于货币,纸质货币。钱引不算纸质货币,而是兑换铁钱的凭证。

 但是,归根结底,钱引仍只是一种交易凭证,本质还是一张纸。眼下,大战在即。物价开始飞涨,货币贬值。钱引跟着不断贬值。时人不知道价值规律。不知准备金等一众复杂的经济制度。只认作钱引不值钱不当钱了,不好使了。谁还敢囤积这些纸片?还是铜钱铁钱握在手心中踏实。

 军头似乎心有准备,也不以之为忤。笑吟吟地把钱引收回去。又掏出一串铜钱交给他:哈哈,还是你们行商之人自在,说不收就不收。俺等军中赤佬,吃的军饷,三分倒是这钱引。眼看着就成一堆废纸了。

 赵榛突然想到,刘心隐将王府的土地,典给自己兄姐时换的都是钱引。看来,得尽快妥善地处理掉,避免钱引贬值。否则,资产可就缩水了。

 矮壮的汉子见军头没有为难自己,千恩万谢。

 军头哈哈笑道:不用谢我。如今战争在即,你们不远千里地把店开到前线,让我们尝到南方的特色。于我而言,也是一件幸事。算是见识到了南方的风物。更何况,这年月乃多事之秋,各处防备。你夫妻二人,能够从家乡父母官取得行商公验,在当地都是不简单的人。说不得将来我流落贵宝地,就去投奔你啊。

 赵榛在旁边听见此人言谈风趣,举止有礼。特别是听到他后面的话,以赵榛对历史的了解,顿时觉得此人很有远见。于是,格外留意起他。矮壮汉子赶紧称呼不敢。

 军头又笑道:我可不是开玩笑!你我既然有缘,就此留下名号。日后也好相认,如何?

 矮壮汉子见他不像在说笑,于是郑重地躬身相认。两人通报了姓名后,又悄声将住所籍贯说给彼此听了。

 赵榛听见矮壮汉子姓武。军头与自己同姓,姓赵。其他都没听清楚。想起来赵军头曾提及你夫妻二人之语。于是,不由自主地往铺子后面看过去。果然,在人群之后,一个婀娜妖娆的身影依靠在灶台边,正在下面捞面。此时,听见外面丈夫与人打交道,忍不住回头张望。一张面孔经水雾熏蒸,又红又嫩。比擦着胭脂还好看。这里一多半食客都停下了筷头,偷眼瞟她。看呆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