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粘罕遣和

加入书签


    “略有体悟。”

    “唉……东坡先生此词,正道尽了天有不测风云,人生无常之无奈啊!”

    王襄拿折扇拍了拍手掌。又提了一樽,饮尽。长叹一声。

    秦桧听了忍不住揶揄他:“东坡先生这首词,词牌既为定风波,本就有风波来临镇定自若之意。再者,此词看似感慨人生风雨不期而至。但主旨却是抒怀旷达之胸襟。越是遭遇挫折,越要自强不息。何来王大人这般颓废?”

    王襄不以为动,意味深长地看了秦桧一眼。

    “少年时读此词一种感悟,待老了又是一种感悟。秦大人年纪尚轻,只怕将来终会悟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没有了风雨,也就不盼着晴日。人的一生,既不要卑下,也不求闻达。就这般恬淡自在、波澜不惊。人生如能如此,夫复何求?”

    秦桧有些鄙夷:“既如此,王大人何必占据高位,尸餐素位呢?不如让给不惧怕风雨、不奢求晴日的后进晚辈,如何?”

    王襄鼻子里哼了一声。不想再和秦桧计较。把折扇缓缓展开,给赵榛看:“殿下,下官这把扇子,令我流连之处,不仅在东坡先生之语,还在于……”

    说话间,折扇被全部打开。王襄的手指向落款之处。

    “高丽人金富轼慕东坡先生高仪题录定风波谨赠兄王讳宓惠存。”

    “哈哈”,王襄指着王宓这一名字笑道,“殿下,这是下官的原名。”

    原来,王襄原名王宓。他于宋徽宗大观年间出使高丽。回国后,宋徽宗认为他不辱使命,特意赐名襄,有良臣辅佐之意。

    赵榛想不到王襄还有这些过往故事。一番感慨后,问道:“王大人方才说到流连之处,指的就是这段往事?”

    “非也,非也”,王襄一边说,一边将手指往上移。在题词上方,找到三个字,在其上下划了划。

    “金富轼?”

    “对!”王襄手掌阖然拍在扇面上。

    “殿下所言极是!正是此人。这把扇子是雷川先生……嗯,便是金富轼亲笔为下官题写。可谓难能可贵!”

    “有何珍贵?本王一时倒没看出来。”

    “殿下有所不知,这金富轼乃是高丽人中不同凡响的大人物。其父醉慕东坡先生。两位公子,一名金富轼,一名金富辙。便是分别借了子瞻先生(苏轼)与子由先生(苏辙)名讳。”

    “长子便这金富轼。他一生以子瞻先生为楷模,学富五车,著书立说。文学才艺俱佳,在政道军论上也颇有见地。是高丽国不世出的大英雄、大豪杰!”

    听他这么一说,赵榛想起来他说的是谁。回忆起高丽历史上确实有这一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赵榛对国家形势非常敏感。涉及到高丽,更加留心。追着问起来:“这么说,王大人与金富轼的关系非同凡响。”

    “殿下所言正是!”王襄高兴地重重点头。

    “我与他不过数面之交,但几成莫逆。可谓无话不谈啊。”

    秦桧在旁边想了想,恍然大悟:“这不是上月高丽要入贡的使臣吗?官家已经责令他留在明州(今浙江宁波)上递书表,不得进京。想不到他倒是王大人的旧友。”

    赵榛心中一动,联想到当下形势,不由地问起来:“高丽原本臣属于辽国。现在,辽国已经覆亡,突然派使节上贡,会不会有联络我大宋的意思?”

    秦桧抢道:“只怕是借此机会打探我朝的底细。”

    王襄看了一眼秦桧,微微地摇了摇头。轻叹了一口气,转头对赵榛赞道:“殿下高见。下官当时出使高丽,正值辽国末年,其国势颓危不振。高丽朝野内外,无不要求回归我大宋正朔。呼声极高。下官正是奉道君皇帝旨意,与高丽联系。后来,金人起兵攻辽。高丽与我朝数次互使,共约夹击辽国。等金人兴起,高丽还曾主动提及约我朝内外夹击金国。此次只怕也是为了此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