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周太谷:太谷学派 以道补儒1

加入书签


下面要讲的这个人可能很多道友都没有听说过,他叫周太谷,不过刘鹗这个人估计很多道友应该都知道,着名的《老残游记》就是他写的嘛。那么刘鹗和周太谷有什么关系呢?周太谷有个高足叫李光炘(字龙川),刘鹗就是李光炘的弟子。周太谷创立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儒家学派——太谷学派,可能有道友会问,开创儒家学派的人为什么要讲?因为前面提到过,太谷学派比刘门更具宗教性。

   姓名:周谷,字太谷、星垣,自号崆峒子

   籍贯:安徽池州石棣(安徽南陵县一带)

   出生时间:1762年

   去世时间:1832年

   主要着作:《周氏遗书》(门人尊为圣经)

   周太谷的早期生平史料非常少,也比较零散,七拼八凑起来大概就是家里有点儿钱,不,应该是很有钱,老爸死得很早,老妈对他非常娇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周太谷从小就养成了一股骄纵的任侠性情,虽然也读了一些儒家经典、经史杂书,但是对升官发财那一套始终提不起一丝兴趣来。年纪稍大一点,周太谷便喜欢四处游荡,结交些江湖朋友,常听人讲些神仙生活,时间长了就生出了向往之心。有了梦想,心就大了,于是他的足迹越行越远,闯荡江湖的同时,更希望访到真正的神仙。

   江湖上没人知道是哪一年,周太谷在福州遇到了一个叫韩子俞的人,颇会一些道法,对于周太谷来说已是仰止了,于是向他请教一些道术。实际上这位韩先生水平应该是有限,所以周太谷并没学到什么靠谱的仙术。接下来他来到南昌,遇到了有些佛法的陈少华,于是又虚心向他求教,当然也只是学了一些皮毛。

   韩、陈两位虽然水平不高,但是却为周太谷打开了通向佛、道世界的大门,接触到了儒学以外的另两个系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周太谷继续四处游历寻访高人,一边细细体悟儒学、佛学、性命之学,领悟其中的关联和要义。

   大概是1796年,周太谷来到庐山,寻真访道,肯定是要去名山大川,风景这边独好的庐山成了他的福地。来到5A级景区后,周太谷心神放松,边走边欣赏沿途美景,突然,前面山壁上刻的几个大字引起了他的注意,“志伊尹之志,学颜渊之学”。这本是周敦颐说过的话,伊尹和颜回是儒家树立起来的安身立命、成人成己的楷模,当年伊尹能捉放太甲,颜回能“孔颜乐处”。

   周太谷在石壁前伫立良久,似有所悟,但终归是抓不住那一点灵感。几日后,终于略有些头绪,感觉如果把它们升华一下,用以磨砺心性,是不是可以从儒学入手,融汇佛、道,参透一门超越先贤的学问呢,这也许就是我所追寻的圣学。从此,周太谷便在庐山住了下来,开始了隐居悟道的生活。

   知易行难,真想有所悟哪有那么容易。苦思两年后,周太谷差点神经了,“反复观思,了无所得”,一直没能提炼出自己心目中的“圣学”。

   当然事情肯定会有转机的,在《窈窕释迦室随笔》中是这么记载的:周太谷到庐山有所感悟后,苦参儒学无果,正苦恼间,来了一个和尚一个道士,二话不说就把他拉进一个山洞里,让他坐在那里就不管了。周太谷也没敢乱动,心说这是遇到绑票的了,可也没问我家里有多少钱啊?就这样,周肉票在洞里坐了几十天,也不敢出去,也不敢乱动,就快要忍受不住的时候,前面石壁突然裂开了,里面掉出来一本古卷,上书五个大字“广成子遗书”。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有了传说中的大人物的遗书,周太谷学习以后“豁然有得”,圣学大成。

   所谓的破壁出书的故事太过玄幻,不过周太谷闭关参悟这件事儿应该是真的。另外,广成子显然是道教的大神级人物,甚至曾被视为太上老君的化身给黄帝传道,对了传说中他还和崆峒山还有点渊源,所以周太谷有一个崆峒子的号,就是这么来的。

   道友们会不会奇怪,一个儒学门派,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儿和广成子拉上关系呢?上面不是说了,传说中广成子不是和黄帝有过一段交集嘛,广成子又没有留下什么着作的,而他传给了黄帝的“至道”,就是“慎内闭外”之道就只能通过黄帝研究了。这里的慎内就是“无视无听,抱神心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闭外就是“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大概就和后世的收视返听相近。这里所说的至道就是太谷学问的根源,是和黄帝和广成子有关系的,现在道友们明白了吧。其实这件事,就给太谷学派提前埋下了道教的一些属性,也影响了学派内部的风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