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刘一明:混俗和光 易道同一1

加入书签


前面讲过,清代是道教的总体衰退期,特别是正统道教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生存都成了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龙门派难得出现了三位中兴宗师,包括讲到过的北京白云观的王常月,后面要讲到的浙江湖州金盖山梅花观的闵一得,以及下面要讲的刘一明。

   姓名:刘一明,原名刘万周,字一之,号秀峰,悟元子、素朴子……

   籍贯:山西平阳曲沃县(今闻喜县)

   出生时间:雍正十二年(1734年)

   去世时间:道光元年(1821年)

   主要贡献:重修兴隆山梵宇,中兴西北龙门派

   主要着作:《道书十二种》

   刘一明是王常月羽化五十年后出生的,主要活动范围以兰州附近的兴隆山为中心,在那里着书立说,广传道法,使兴隆山一度成为西北道教活动中心。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学通三教、着作等身,在内丹学、医学、易学等方面有极高深的造诣和贡献。

   刘一明原籍是山西,父亲一直在兰州做药材生意,给他攒下了不菲的家资,“家有万金”。其实道友们应该知道,那时的商人是属于下九流的职业,在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刘一明最初也是想走读书科举的路,只不过人生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最终却成为了一名道士。

   刘一明从小读书,除经史子集以外,也会看些杂书。在他17岁时,偶然看到了一本《吕祖传》,于是对修道成仙产生了兴趣。据他回忆,当看到黄粱一梦的故事时,对他触动很大,当时就心有所感,“遂有物外之恩”,开始动了求道的念头,便找了不少道书,自己摸索着修炼一些功夫。如果那只是对修道的模糊地向往的话,最终让他决心皈依道门的原因和他的三次大病以及先后遇到的几个异人有关。

   刘一明从小就体弱多病,虽然没有什么大事,可是却落下了老病根,最终在19岁那年爆发了。接连三场重病,让他在鬼门关前面转了三个圈,还好最终挺了过来。

   为了休养好身体,也为了散散心,刘一明经常到外面走走,其中也不乏希望遇到某位室外高人的想法。这一天,他来到了泾阳关帝庙,偶遇了一个邋遢老道,二人一见如故,于是就聊了起来。刘一明发觉这个道士有点真本事,于是就问了问自己的病。老道说我有可以飞升成仙的性命大道,如果修炼的话治你的病当然不在话下,不过法不轻传,这是要讲缘分的,不能轻易传给你。至于你的病,其实并不难治,你按这个方子回去吃药就可以了。

   据在刘宅对门墙角那摆摊卖杂货的老头透露,刘一明得的是伤劳之病,求来的这个方子是传说中的“灵应膏”。果然灵应,刘一明吃了一个多月药以后,不但病好了,而且老病根也去了。此时刘一明才有工夫仔细想一想这次奇遇,原来只想着治病了,其他的并没有太过在意,回想当时老道的话,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一场仙缘啊?如果当时脑子清楚一点,多尝试尝试,也许就能得到道人的真传那不就可以修仙了嘛。唉,都能修仙了,这点小病又算得了什么啊?丢了西瓜拣芝麻,真蠢啊!

   不幸的是,三个月以后刘一明又染上了瘟疫,而且极为严重。在昏迷中他梦到自己来到某处深山里,前面有一所道观,里面的一个老道士请他喝了一杯茶,还送了他一幅画。醒来以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病全好了。这次莫名其妙的做梦治病的事情,让刘一明想起来以前看的黄粱一梦的故事,不禁对仙道有了莫名的渴望,于是毅然离家访道,那年他刚好20岁。

   第二年,刘一明到榆中小龛峪峡时遇到了另一位异人,自称龛谷老人。龛谷老人姓樊,来自广东,有**力,修的是后天返先天的虚无之道。经过接触后,刘一明对龛谷老人的道法非常崇拜,于是就拜在门下,明确了师徒关系。

   老人先肯定了刘一明早年自己学的静功是一种炼阳神的功夫,但只是小道,并非性命双修的金丹大道。为了修他的功法,要求刘一明先认真研究《参同契》《悟真篇》和《西游记》等几部书,算是入门的基础。事实上这几部书对刘一明的丹道理论的影响的确极大,可以从他的着述里面得到体现。这里所说的《西游记》是四大名着中的那个,不是邱处机写的那个,不过在当时,很多人以为唐僧取经的《西游记》就是邱处机写的,而刘一明有时也会提到邱处机和《西游记》,道友们不要误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