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圆融三教 下

加入书签


受孔子的弟子们集结《论语》启发,白玉蟾的弟子们把平时的学习笔记加以整理,又绞尽脑汁,集思广益,几乎薅光了所有头发胡子,总算把师傅平时言传身教以及说过的一些话记录下来,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海琼白真人语录》,成为后人研究白玉蟾思想、学术的一部重要的参考文献。

   在这部语录中,有很多类似“菩提本无树”之类的机锋对答,比如:

   问:“大道本无物,如何可譬喻?”

   答:“谈河不济渴。”

   问:“大道无情,因甚却运行日月?”

   答:“云来山裹帽,风起树摇头。”

   问:“如何是太上第一义?”

   答:“急急如律令。”

   问:“疑杀天下人?”

   答:“为有五湖无范蠡,致将几杖赐吴王。”

   是不是深得禅宗三昧?

   在三教融合这条路上,白玉蟾走得比陈楠、比张伯端还要远。他说:“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心外无别道,道外无别物也”。熟悉佛法的道友应该知道,慧能曾经说过一句“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是不是相近?不仅仅这一点,再比如白玉蟾还说过:“炼形以养神,明心以合道”,这是他的性功的重要思想,是不是暗合慧能说过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道友们回忆一下,张伯端是非常赞同佛教的顿悟的,特别是夸雪窦禅师“可因一言而悟万法”,白玉蟾在这方面是和师祖们的观点一致。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古人无论是入仕,还是求仙问道,前提条件不是有个聪明的脑袋,而是有个好的经济基础,其次才是远超旁人的脑袋或者坚定的向道之心。张伯端、白玉蟾本就是极为聪明之人,诸位可以再想想,其他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又有几万是普通人?所以,这么聪明的人,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没事就玩个顿悟,自然就支持顿悟这套学说,多少瞧不起凡人苦苦渐修希望证道的那拨人了。

   天资极高的白玉蟾不仅赞成顿悟说,他还说只有天资高的人才有资格学习天仙之道,言外之意不就是说你们那些凡人渣渣要认清自己有几斤几两啊,自己不能顿悟就别说葡萄酸了。

   白玉蟾说,上品丹法和禅宗顿悟之法差不多,这一点完全不用纠结,因为佛、道本就是相通的,因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嘛,和尚能顿悟,我自然也可以顿悟,要不我怎么能三十几岁就取得了别人到一百岁才可能取得的成就。假如真的如此,也可以解释一下绍兴说一方说他三十几岁不可能取得那么高成就的质疑了。

   白玉蟾是个极聪明的人,他自信是能修成天仙大道的,但他又是个极负责任感的人,为了把南宗发展起来,就必须照顾那些常人资质的弟子,特别是有钱有权的,否则自己一脉还会如师祖他们一样,弟子大猫小猫两三只。内丹修炼有很多高级功法,很复杂,很神秘,这是可以传授给资质高的弟子,用来传承本派的心法的,这是根本。为了壮大门派,还得研究出一些简单点的,甚至要非常简单的功法,重要的是这些功法也必须是金丹大道,这样就可以让普通弟子增强门派归属感,一门心思为门派出钱出力,为门派发展做贡献。

   南宋有一部典籍《修仙辨惑论》,内容主要是白玉蟾向陈楠质疑问道的对话,是他深奥道学理论的体现,里面就有他对三品内丹的观点:上士可学天仙之道,中士可学水仙之道,庶士可学地仙之道。

   书写成后,白玉蟾拿着请苏森帮着批阅,指正指正。苏森拜读之后大为赞赏,对他的评价很高:“及见《修仙辨惑论》,披读之余,知先生骨已仙矣”。嘉定丙子年,就是1216年中元日,潜心静坐后为它作跋。在苏森眼中,当时的白玉蟾已是仙人般的存在了,否则哪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多览佛书,研究禅学,参受大洞法箓,奉行诸家**,独于雷法尤着验焉”,想来苏森也想不出更多的溢美之词了。

   首先,白玉蟾提出来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清修。

   在认识了三教的本质的基础上,白玉蟾极为造成钟吕、潘师正他们的清修法门,道法自然嘛,深山老林里才是修炼的地方,天天在世俗红尘里打滚,整天求名追利,哪还有心情修道。不过他这种观点并不是要人绝对脱离世俗,只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开心快乐就好,这就是他提出的简单的修道方法。于是便有一些弟子跟随他到深山里去修庵建观,当保安、保洁,在后厨做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