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学海千寻

加入书签


杜光庭的修道思想,可以通过研究他留下来的各种着述来了解,限于篇幅、能力,讲些皮毛。

   杜光庭对僖宗的知遇之恩是深怀感激的,一直以来都希望为唐王朝的延续能做点什么。901年他完成了《道德真经广圣义》的撰写,总结了隋唐道教的重玄思想,希望老庄的思想能够成为挽救唐王朝的法宝。

   杜光庭认为当年玄宗皇帝所注的《道德经》是非常好,是历年来最得老庄思想精髓的版本,以他的能力是不能超越了,所以他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广疏”。如此吹捧玄宗,估计玄宗本人听了也得脸红吧,想想杜光庭的情商还是蛮高的。

   为什么要研究《道德经》?唐玄宗曾经说过:“道德五千,实惟家教。理国则致乎平泰,修身则契乎长生”,司马承祯也说过:“理国如同理身”。也就是说,《道德经》中含有修身理国的真谛,比如国君要爱民,否则民心散了哪还有国,所以“有道之君”要有民本思想,要“情田无为”,这是国君与道相合的治国方法,这样才可以让天下太平。当然了,理身和理国虽然都是道的体现,还是有个内外、先后和本末关系的,身为国之先,有诸己而后有诸人,先成己后成物,先理身才能理国。

   杜光庭以唐玄宗的思想为中心,进一步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通过重玄思想把心性论和修道结合在一起,把前辈们深爱着的长生之路的探索进行了修正,希望后来人能够回归到从心境中探求超越生命的道路上来。为了增加说服力,他编写了大量关于神仙、显灵的故事,鼓励大家信道,极力推销积善可以成仙的思想。他这种做法对道教的发展确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编造出来的神仙故事水平差了点,真的有点假,极大的拉低了他的着作的学术层次,所以在《辞源》中把“杜撰”这个词安在了他的头上,“杜撰之说,其来久矣。或云道藏五千余卷,惟道德二卷为真,余皆蜀道士杜光庭所撰,故曰杜撰”。当然,杜撰一词的来源还有其他说法,例如《辞海》中则说是来源于一位叫杜默的人,有兴趣的道友可以自己查查。

   可惜本来想借此来为李唐寻得力挽狂澜的方法,但此时就连王建都已经在成都宣布独立了,更不用说朱温、李克用这些牛人了,那都是令垂暮的大唐仰视的超级军阀了,唉,一切都太晚了,虽说也是书生意气,也值得佩服。果然,六年后朱温彻底终结了唐朝,华夏大地再度进入大混乱时期,所以这部《道德真经广圣义》也只能吃灰了。

   在修行方面,杜光庭并没有跳出藩篱,沿续了前辈们的阶段划分的修行思想,依旧是一级一级的打怪升级模式,不过他的分级比较粗糙,只分了三个等级,“道贯万法,而演为三乘”,即小乘、中乘和大乘三法。对了,也有学者是用的“成”字,即小成、中成和大成,这里提一下知道怎么回事就够了。

   小乘功法是基础的入门功法,一般是给刚加入的菜鸟道士修习的内容,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到仙凡的区别,从而坚定向道之心,总纲是“以戒检心,以律检行,以存修静其内,以齐洁严其外”。具体功法嘛很多,总结起来有十条,不再详细列举了,大体是要利用道门的各种戒律来约束道士的言行和心境,学习存神的方法安静心绪,用斋戒来塑内含和气质,这些都需要在师傅的指导下,远离俗世烦扰,修身养性,打坐诵经,积善度人等等。

   小乘功法修行入门以后,就可以通过中乘功法的修行达到熟其行、制其味、涤其过,达到正心、修身,致于冥寂、契乎无为。中乘功法比小乘功法自然要复杂,杜光庭认为入门功法适用于每个人,类似于现在的初等教育,但到了中乘功法的修行阶段,就好像大学里要分专业一样,要因材施教,每个人走的路就会有所区别了。为什么呢?因为修道人的根性是有上、中、下之分的,不同根性的人走的路区别就大了。上一章刚讲到吴筠把人性分成三种,杜光庭这个分类也相似。对于这三种人,修行时自然不能一视同仁,就和学校的学生一样,普通的学生是占多数的,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通常是很少的,这就是所谓的正态分布。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教学时自然会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才能使三类学生都可以得到最佳的培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