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坐忘之七步得道 下

加入书签


五、泰定,就是大定,“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所以说刻意去追求定而定那是假定,想定就定,不想定也能定这才是真的达到泰定的境界,才算真的达到这一阶段了。

   定就是一种静的极致,上面讲的心如死灰差不多就行了,要形如枯槁之木,心若千年死灰,无所求,寂泊至极。

   达到了真观境界,就拥有了一双慧眼,可以看穿一切虚妄,直达事物的本质此时就可以达到一种寂静、淡泊的极致,泰定也就成为了一种本能,以不变应万变,喜不增,怒不减,爱不速,恶不缓,“疾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不惧,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之如溃痈”。

   真观之后,还要管住自己,不要自作聪明,另生慧心,因为慧心有了,就无法泰定,反之就自然泰定了。

   当然,用佛教的逻辑来说,你心里一直在追求达到泰定,这又着相了,所以只有连定也不是执着而得到的话,也就是说随时随地都可以泰定,修到这种程度,这一步才算修行完满了。

   六、得道,实际上这已经是修成了正果了。司马承祯说:“神合于道,谓之得道”,传统道家讲的“身神并一,则为真身”,是修形修神的,前面也讲到过,这是道家与佛家不同之处,“形神合同,故能常久”,实际上这就是一种长生久视的境界了。

   形随道合,与神合一,这样持之以恒,最后自然就可以得证仙道,所谓得道而升仙。得道就是神与道合,实际上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当然了,这个最后的境界同样有层次高低之分的,“虚无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备于形,浅则惟及于心……”,所以说司马承祯在继承了陶弘景的”形神双修“理论,为内丹中的性命双修的功法加以整理简化,这对后世,特别是后面要专门讲的钟吕金丹道影响很大。

   以上这七个阶段实际上并不能绝对地割裂开,特别是最后这三个阶段,界限则更不分明了。每个阶段的所花费的时间不可能相同,不同人,所谓根器不同,修炼的程度、进展、达到的效果同样也有不同,就算同一个人,也还有渐修和顿悟的区别。

   司马承祯最后讲到,修行之路是寂寞的,不是躺着掉馅饼的事情,真心求道,就得坚定信念,然后按照我说的好好领会,勤加修行,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有终,方得始终。

   最后还要注意三点:

   1、要简缘,大约就是简事断缘,心不劳于外物,心不驰于外情,有了上面的基础,应该就不用再详细解释了吧。

   2、要无欲,养心莫过于寡欲,这是孟子老先生说过的,老子也说过,为道日损,损来损去就无为了,无为则无不为,所以无欲也很关键的。

   3、静心勤修,懒人是修不成道的,发下宏愿,立下大志,一条道走到黑只会修道的傻人才能成仙,当然也许有一朝顿悟还能省下不少时间和苦功的,这也只是受上天眷顾不能以常理处之的,但是天天睡大觉定然是与仙道无缘的。

   显然,这是司马承祯对那些向道之心不坚之人的一种警告,不要自己修不成仙就认为我的理论是错的。

   不知道道友们是否发觉了,如果详细研究司马承祯的坐忘思想,实际上泰定也好,得道也好,都是在炼神、合道,达到长生久视,最终追求超越生命的形式。司马承祯的坐忘思想中并没有具体的、传统道教的呼吸、导引之类的炼形的功法,而是主要在强调神、形的合一,形神一体合道,只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修炼的体系,没有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功法,以老庄思想为主体,坚持的是道为万物之源,气为宇宙之本,形神相合的观点,在吸收了天台止观、禅定思想的基础上,虚心养和、坐忘主静的修道思想,使包括性、命两方面的养生学逐渐发展成为重玄学中的主导思想,这也是司马承祯对重玄思想的重要贡献。

   司马承祯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家的止观禅定的思想,前面也讲到了,包括后世儒家的居敬穷理在内,多少都吸收了止观思想,只不过在对待身心方面有所差异,所以养生与收心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