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药王 上

加入书签


通过前面的内容,道友们是否注意到了,道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华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可以说只要稍一留意就能发现道教的影子。本章就讲一讲唐代道教在医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在唐代,着名的精通医、药的道士很多,除了最有名的药王孙思邈以外,还有曹元、孟诜、王冰、沈应善、蔺道人等,这里主要先讲一下孙思邈,其他人稍后简单总结一下,就不再开单章了。

   姓名:孙思邈

   出生时间:541或581年?或者是其他时间,总之就是还不确定

   去世时间:682年

   职业:道士

   主要成就:药物专精,获药王称号

   主要着作:《备急千金要方》(即《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摄养枕中方》(即《枕中方》)

   孙思邈的大名应该没人不知道吧,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几大名医之一,有药王之称,当然他的身份是位道士,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知道。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人,就在今天的陕西耀县,至今那里还保留着药王庙呢。有机会去西安玩的话,建议可以去一下耀县,那里还是令狐德棻、柳公权、范宽等名人故里,颇值得去凭吊一番,另外这个县还盛产中药材,药王的故乡嘛,不产药材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孙思邈的生年不详,有人说他生在北周时期,有人说生于541年,也有人说是生于581年,这都是从一些史料中推断出来的,暂时还没有考证出准确的时间。但是他出生在北周时期还是基本能确定的,即便是按照北周最后一年,就是581年出生算的话,卒于682年,他也是一位超过百岁的老神仙了。

   传说中孙思邈从小就是位奇才,七岁时上千字的文章一天就可以背下来。那位也许说了,背个上千字的文章不难啊,我上小学的时候背书也挺厉害的,那您找本隋唐前的书背一下试试。

   背书都这么厉害了,看书的速度更不在话下了,所以十几岁以后,孙思邈就“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也就是说他不但精通百家之学,各种经典张口就来,尤其精通老庄,还注解过老庄,原因很简单,当然是更喜欢道教了。另外他还兼修佛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养生理论。

   十八岁时,书看得差不多了,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了,那就是立志学医。

   前面讲南北朝道教的时候,关于北方的政权变更讲的很少,578年,北周第四位皇帝宇文赟在位时,这位以暴虐荒淫着称的皇帝,只当一年权,就把国家弄得乱成了粥。等静帝宇文衍继位后,这位也只当了两年皇帝,581年就被迫禅让,杨坚当了皇帝。据说宇文衍在位时,也就是说在北周末年的时候,曾召孙思邈当国子博士,但是他却推辞不去,隐居到太白山去了,对了,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由此可以判断,这位老神仙在581年怎么也得二十岁以上。想来孙思邈当时的声名应该不小了所以才会被皇帝特召吧,所以更合理一点的年龄则是三四十岁左右吧。这么一算的话,孙思邈大约在550年,或者干脆就是541年出生的,那么他的寿命可能就是一百三、四十岁左右了,对此,除了服就只剩下羡慕了!这里向道友们推荐了篇文章,陕西中医药大学宋珍民研究员的《孙思邈生平问题十二讲之一—孙思邈的生年和卒年(上)》,按他的考证,孙思邈生于560年左右,算是取中了,是否赞同道友们可以看过再说。对了,千万不要以为孙思邈活得很久啊,下一篇讲到南宗五祖时,你会更羡慕,忍不住的话你可以先查查去。

   隋朝初年,孙思邈又去了峨眉山游历,杨坚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国手的存在自然想约他来当官,身边有名医,有病才不慌嘛。可是孙思邈还是表示No,当然不会那么撅皇帝的面子,而是找个借口说我有病去不了。这个老道士这谎撒的一点诚意也没有,您老人家可是药王,您要说自己总病歪歪的,谁信啊!后来他家里人不小心爆料漏了实话,原来孙思邈早就说:“再过五十年,就会有圣人出世,那时候天下将会迎来真正太平,才是我出山济世救人的时候,此前嘛,嘿嘿……”貌似药王对于预测、易学还很精通啊,实际上这一点也不奇怪,而且据说袁天罡还曾拜在他的门下学习过易学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