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茅山宗师之百代名师 下

加入书签


    四、三教融合,儒释道兼修

    可以说陶弘景从小还是受的儒家的教育,宦海也沉浮过,儒家的经典也没少读没少注解,所以对于儒学,他是一直没有排斥过的。虽然最终选择的是走上了修道之路,开始也对佛学有过偏见和抵触,但最终却也能展开胸怀接纳佛教的思想,这也是从年轻走向成熟的过程,谁还没有年少轻狂过呢。最终,陶弘景是在力阐道教的基础上,主张三教融合,兼容并包,不仅重视道家的经箓,也重视儒家谶纬和佛教的思想,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道教的发展。

    实际上无论是北方的寇谦之,还是南方的陆修静,这些前辈们都是在改革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儒、佛的思想和理论,这种三教合一的思想,也并不是陶弘景的首创,也不只在道教界如此,当时有许多士族文人都已经接受并视其为一种流行时尚了。

    作为一国老大的梁武帝,虽然放弃了道教投入了佛教的怀抱,并且三次舍身佛寺,我们首先不能对他这移情别恋、信仰不坚定的行为进行无情的批判,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能开创一国的皇帝绝不是蠢人,那么他的每一个决定或行为必定有原因的,更何况人家还能想着道教那点香火情,并没有对你举起屠刀。梁武帝绝对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无论是玩平衡也好,还是为了安定团结也好,只要对统治有利的,至少不影响我当皇帝的,都不会随便一棍子打死。虽然佛教已成为事实上的国教,萧衍也只不过表现了对佛教多一些的崇信,虽然抛弃了道教,但也没有仇视道教,把它当成敌对势力,在这一点上,这个老皇帝比谁都清楚,可以从萧衍曾经写过一首叫作“述三教诗”的诗里面看得出来,“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示教惟平等,至理归无生。分别根难一,执着性易惊……差别岂作意,深浅固物情。”

    这首诗也不是很长,有兴趣的道友可以找来看看,除了唐诗宋词以外,其他朝代也有不少诗文值得一读。

    作为一个合格的下属呢,知道和领导唱对台戏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除非你爹是领导的领导。陶弘景的EQ、IQ、QQ之类的,不管什么Q吧,都至少应该在平均水平线以上的,所以他的态度是“崇教唯善,法无偏执”,给自己找个理由,坚决不和皇帝顶牛对着干。

    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陶弘景的母亲实际上是一位佛教的信徒,所以,陶弘景从小就受到佛教的影响和熏陶,至少对佛教并不排斥。他一生又历经了三个朝代更迭,对乱世的体会更加深刻,佛教的顿悟等一些思想也更容易影响到他,所以他提倡三教融合绝非心血来潮、脑袋一热的事,也绝不是单纯地迫于来自萧衍的压力而不得不崇佛礼佛。

    所以,陶弘景最终还是把儒家思想和佛教的轮回等思想引入了道教,并且舍身双修,当然,我个人还是比较赞成他主要目地还是要吸收儒、佛的思想,最终要丰富和完善道教的教义和义理这种观点。

    陶弘景在在佛教方面的成就实际上也很高,要不也不可能选择性地吸收了,可以通过他的著作《难镇军均圣论》《法检论》《发菩提礼佛文》等窥得。

    在儒学方面的,由于他前半生混迹官场,生活在一群儒生中间,结交了很多儒门才子,加之少年时就受到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因此对儒学一直有很深的感情和研究。比如他曾经注解过《孝经》《论语》、《尚书》等儒家经典,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严谨的治学和相当深的儒学功底。即便是到了晚年,他对于儒家的情怀,那应该是在骨子里的,比如把孔子和颜回等儒家的往圣先贤们列入了《真灵位业图》中,而且是高居第三阶,在后天神仙界的等级是最高的了,这可是能给大儒们的最高的待遇了。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实际上,三教合一给道教带来的更多的还是有利的,比如丰富了自己的义理,使道教更具有亲和力,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有了很大地提高,但是这种观点放到魏晋南北朝,那只有远见卓识的智者才能看得开、开得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kuaishuku.net